某车型汽车轻量化结构方案设计及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白车身车身结构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汽车白车身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2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及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13-20页 |
2.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13页 |
2.2 有限元静 11 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2.2.1 结构的离散化 | 第13-14页 |
2.2.2 线弹性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的过程 | 第14-15页 |
2.3 有限元动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第15页 |
2.4 有限元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2.4.1 工程问题有限元法分析流程 | 第15-16页 |
2.4.2 有限元法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2.5 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介绍 | 第18-19页 |
2.5.1 Batchmesher软件简介 | 第18页 |
2.5.2 HyperMesh软件的介绍 | 第18页 |
2.5.3 OptiStruct软件介绍 | 第18-1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7页 |
3.1 白车身建模一般流程 | 第20页 |
3.2 几何模型处理 | 第20-21页 |
3.3 白车身网格划分 | 第21-22页 |
3.4 部件的结构树 | 第22-23页 |
3.5 部件之间的连接 | 第23-24页 |
3.6 部件属性和材料 | 第24-25页 |
3.7 计算工况设置 | 第25-2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白车身刚度分析 | 第27-46页 |
4.1 车身刚度分析概述 | 第27页 |
4.2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 第27-35页 |
4.2.1 白车身弯曲刚度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4.2.2 边界条件与载荷的施加 | 第30-32页 |
4.2.3 弯曲刚度计算以及结果统计 | 第32-35页 |
4.3 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 | 第35-39页 |
4.3.1 扭转刚度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4.3.2 扭转刚度边界条件与载荷施加 | 第37页 |
4.3.3 扭转刚度计算以及结果统计 | 第37-39页 |
4.4 白车身弯曲刚度、扭转刚度试验分析 | 第39-44页 |
4.4.1 白车身弯曲刚度试验 | 第39-42页 |
4.4.2 白车身扭转刚度试验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44-46页 |
5 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46-54页 |
5.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6-49页 |
5.2 自由模态的计算 | 第49-51页 |
5.3 车身动态性能评价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6 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54-77页 |
6.1 灵敏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54-61页 |
6.1.1 灵敏度分析概念阐述 | 第54-55页 |
6.1.2 刚度灵敏度分析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55-57页 |
6.1.3 模态灵敏度分析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57-59页 |
6.1.4 优化分析模型建立的一般流程 | 第59-61页 |
6.2 刚度灵敏度分析计算结果 | 第61-67页 |
6.3 模态灵敏度计算结果 | 第67-70页 |
6.4 白车身轻量化分析 | 第70-75页 |
6.4.1 车身结构优化设计 | 第70-72页 |
6.4.2 轻量化前后刚度模态对比 | 第72-75页 |
6.5 小结 | 第75-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页 |
7.2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