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EXO70B家族蛋白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前言第11-22页
    1.1 植物激素生长素第11-18页
        1.1.1 生长素分布模型第11-12页
        1.1.2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第12-14页
        1.1.3 生长素信号途径第14-18页
    1.2 胞吐第18-22页
        1.2.1 胞吐拴系过程第18页
        1.2.2 胞吐复合体第18-19页
        1.2.3 植物胞吐复合体第19-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9页
        2.1.1 拟南芥材料及生长条件第22页
        2.1.2 烟草材料及生长条件第22页
        2.1.3 菌株与质粒第22页
        2.1.4 各种酶及生化试剂第22-23页
        2.1.5 各种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第23-27页
            2.1.5.1 菌株培养所用LB固体培养基(1L)第23页
            2.1.5.2 植物培养所用培养基及营养液等配方第23-25页
            2.1.5.3 拟南芥侵染液配方(100mL)第25页
            2.1.5.4 植物染色试剂配方第25页
            2.1.5.5 酵母双杂Y2H培养基及试剂第25-27页
            2.1.5.6 激素配方第27页
        2.1.6 引物设计第27-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9页
        2.2.1 植物总DNA的提取第29-30页
        2.2.2 植物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及定量分析第30-31页
            2.2.2.1 植物总RNA的提取第30页
            2.2.2.2 植物总RNA的反转录第30-31页
        2.2.3 构建植物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步骤第31-35页
            2.2.3.1 PCR扩增目的片段第31-32页
            2.2.3.2 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酶切及回收第32-33页
            2.2.3.3 连接反应第33页
            2.2.3.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3页
            2.2.3.5 热激法进行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3-34页
            2.2.3.6 菌落PCR第34页
            2.2.3.7 酶切鉴定表达载体及测序第34-35页
        2.2.4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35页
        2.2.5 Y2H酵母双杂交第35-36页
            2.2.5.1 Y2H酵母感受态的制备第35-36页
            2.2.5.2 质粒共转Y2H酵母感受态及结果观察第36页
        2.2.6 拟南芥的栽培与转化第36-37页
            2.2.6.1 拟南芥的栽培第36-37页
            2.2.6.2 拟南芥的转化第37页
        2.2.7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第37页
        2.2.8 烟草的瞬时侵染第37-38页
        2.2.9 拟南芥BFA处理和洗脱实验第38页
        2.2.10 GUS染色第38页
        2.2.11 植物细胞壁PI染色第38页
        2.2.12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处理第38-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53页
    3.1 EXO70B1功能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鉴定第39-40页
    3.2 exo70B1-3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40-46页
        3.2.1 突变体的根形态发生异常第40-41页
        3.2.2 突变体的根的向地性发生变化第41-42页
        3.2.3 突变体对外源生长素NAA的响应第42-43页
        3.2.4 突变体根部生长素水平发生异常第43-44页
        3.2.5 突变体影响生长素外运蛋白PIN2的循环第44-46页
    3.3 EXO70家族蛋白与Aux/IAA家族的互作探究第46-53页
        3.3.1 EXO70B1,EXO70B2可与Aux/IAA家族成员互作第46-47页
        3.3.2 EXO70B1,EXO70B2可与Aux/IAA家族成员的功能域IV互作第47-50页
        3.3.3 EXO70B1的N端与Aux/IAA家族成员互作第50页
        3.3.4 EXO70B1,EXO70B2与IAA5在幼苗中共定位第50-51页
        3.3.5 LUC荧光检测EXO70B1,EXO70B2与IAA18的互作关系第51-53页
4 讨论第53-55页
5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牡丹根际促生菌筛选、培养基优化及基因组测序
下一篇:高产纤维素酶黑曲霉ANSTJ01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性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