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及应用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基础 | 第22-37页 |
2.1 基础理论概述 | 第22页 |
2.2 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关系 | 第22-30页 |
2.2.1 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分类 | 第22-24页 |
2.2.2 各子系统之间关系 | 第24-30页 |
2.3 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配置基本概念 | 第30页 |
2.3.1 定义 | 第30页 |
2.3.2 基本内涵 | 第30页 |
2.4 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配置原理 | 第30-35页 |
2.4.1 发展三重性原理 | 第30-33页 |
2.4.2 系统综合效应律 | 第33页 |
2.4.3 效益层级服从原理 | 第33-35页 |
2.5 技术框架 | 第35-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配置模型 | 第37-53页 |
3.1 水资源配置模型结构 | 第37-38页 |
3.2 数据前处理模块 | 第38页 |
3.3 水资源供需分析模块 | 第38页 |
3.4 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块 | 第38-46页 |
3.4.1 目标函数 | 第38-40页 |
3.4.2 平衡方程 | 第40-44页 |
3.4.3 约束条件 | 第44-46页 |
3.5 协调度分析模块 | 第46-49页 |
3.5.1 序参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3.5.2 序参量阈值确定 | 第47-48页 |
3.5.3 基于水资源配置的子系统有序度计算 | 第48-49页 |
3.5.4 水资源配置方案协调度计算 | 第49页 |
3.6 模型计算方法 | 第49-52页 |
3.7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及问题诊断 | 第53-58页 |
4.1 概况 | 第53页 |
4.2 水资源禀赋条件 | 第53-54页 |
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54-56页 |
4.3.1 水利工程现状 | 第54-55页 |
4.3.2 现状供水量 | 第55页 |
4.3.3 现状用水量 | 第55页 |
4.3.4 现状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 第55-56页 |
4.3.5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第56页 |
4.4 问题诊断 | 第56-57页 |
4.4.1 供水能力问题诊断 | 第56页 |
4.4.2 产业布局问题诊断 | 第56页 |
4.4.3 污水处理问题诊断 | 第56-57页 |
4.4.4 再生水回用问题诊断 | 第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供求分析 | 第58-82页 |
5.1 基于协同论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第58-64页 |
5.1.1 协同发展思路及方案设置 | 第58-59页 |
5.1.2 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 第59-61页 |
5.1.3 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 第61-62页 |
5.1.4 河道外环境指标预测 | 第62-64页 |
5.2 基于协同论的需水预测 | 第64-75页 |
5.2.1 河道外需水 | 第64-74页 |
5.2.2 河道内生态需水 | 第74-75页 |
5.3 基于协同论的不同水源可供水量分析 | 第75-81页 |
5.3.1 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 | 第75-79页 |
5.3.2 可供水量分析 | 第79-81页 |
5.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基于协同论的水资源配置结果 | 第82-107页 |
6.1 网络图概化 | 第82页 |
6.2 基准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 第82-89页 |
6.2.1 基准年供需平衡分析 | 第82-87页 |
6.2.2 基准年重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87页 |
6.2.3 基准年耗水平衡及结构分析 | 第87-89页 |
6.3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协同配置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6.4 推荐方案配置结果分析 | 第92-106页 |
6.4.1 供需平衡分析 | 第92-99页 |
6.4.2 用水总量控制平衡结果 | 第99-100页 |
6.4.3 耗水平衡及结构分析 | 第100-102页 |
6.4.4 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平衡结果 | 第102页 |
6.4.5 再生水用水量控制平衡结果 | 第102-103页 |
6.4.6 河道内配置结果分析 | 第103-106页 |
6.5 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 | 第106页 |
6.6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7.1 结论 | 第107-108页 |
7.2 展望 | 第108-110页 |
附表 | 第110-114页 |
附表1 模型变量、参数、集合含义一览表 | 第110-112页 |
附表2 计算单元统计结果 | 第112-113页 |
附表3 概化工程节点一览表 | 第113-114页 |
附图 | 第114-117页 |
附图1 吉林市水系分布图 | 第114-115页 |
附图2 吉林市水资源配置工程网络图 | 第115-116页 |
附图3 2030年供水工程布局图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