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土石坝连溃洪水计算模型及小岗剑堰塞湖反演分析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单坝溃决过程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溃坝洪水演进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2 单坝溃决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国内外梯级连续溃决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梯级土石坝连续溃决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1.3.2 DAMBRK模型 | 第22-24页 |
1.4 存在问题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1.4.1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第2章 梯级连溃案例调研及材料冲刷特性研究 | 第28-44页 |
2.1 梯级连溃案例调研 | 第28-38页 |
2.1.1 土石坝连溃案例 | 第28-30页 |
2.1.2 淤地坝连溃案例 | 第30-34页 |
2.1.3 堰塞坝连溃案例 | 第34-38页 |
2.2 土石料冲刷特性研究 | 第38-42页 |
2.2.1 圆筒冲刷设备介绍 | 第39-40页 |
2.2.2 土料冲刷率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土石坝溃口洪水计算方法 | 第44-80页 |
3.1 溃坝模型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44-53页 |
3.1.1 溃口水流模型 | 第44-48页 |
3.1.2 冲刷模型 | 第48-50页 |
3.1.3 溃口横向扩展模型 | 第50-52页 |
3.1.4 下游坝坡溯源冲刷计算 | 第52-53页 |
3.2 DB-IWHR模型计算方法 | 第53-62页 |
3.2.1 初始宽度及溃口高程计算 | 第53-54页 |
3.2.2 峰值速度处理及计算终止条件 | 第54-55页 |
3.2.3 计算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 第55-59页 |
3.2.4 模型计算流程 | 第59-62页 |
3.3 板桥溃决案例分析 | 第62-77页 |
3.3.1 板桥水库基本情况介绍 | 第62-63页 |
3.3.2 溃坝洪水过程分析 | 第63-67页 |
3.3.3 溃坝洪水反演计算结果 | 第67-73页 |
3.3.4 溃坝洪水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73-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4章 溃决洪水演进计算及连溃计算模型研究 | 第80-92页 |
4.1 溃决洪水演进计算 | 第80-86页 |
4.1.1 Preismann隐式差分格式 | 第80-82页 |
4.1.2 隐式差分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82页 |
4.1.3 模型计算界面和参数 | 第82-83页 |
4.1.4 唐家山至北川测站洪水演进计算 | 第83-86页 |
4.2 水库洪水调节计算方法 | 第86-88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86-87页 |
4.2.2 计算步骤 | 第87-88页 |
4.3 梯级土石坝连溃计算模型 | 第88-89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88页 |
4.3.2 计算步骤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5章 小岗剑梯级堰塞湖溃决实例 | 第92-116页 |
5.1 小岗剑梯级堰塞湖基本概况 | 第92-101页 |
5.1.1 基本结构特征 | 第94-98页 |
5.1.2 地质构造 | 第98-100页 |
5.1.3 水文资料 | 第100-101页 |
5.2 梯级堰塞湖风险分析 | 第101-104页 |
5.2.1 基于规范的堰塞湖风险等级判别方法 | 第103-104页 |
5.2.2 无量纲堆积体指标法 | 第104页 |
5.3 梯级堰塞湖应急除险措施 | 第104-109页 |
5.3.1 爆破应急排险方法 | 第105-107页 |
5.3.2 应急除险效果 | 第107-109页 |
5.4 梯级堰塞湖溃决过程 | 第109-114页 |
5.4.1 溃决流量过程 | 第109-112页 |
5.4.2 坝址处溃后地形资料 | 第112-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小岗剑梯级堰塞湖溃坝反演分析计算 | 第116-128页 |
6.1 小岗剑梯级堰塞湖溃决过程反演分析 | 第116-123页 |
6.1.1 小岗剑单元堰塞湖溃决计算 | 第116-118页 |
6.1.2 梯级堰塞湖溃决计算 | 第118-120页 |
6.1.3 反演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0-123页 |
6.2 梯级连溃洪水的叠加效应分析 | 第123-125页 |
6.3 泄流槽导流效果分析 | 第125页 |
6.4 叠加洪水重现期的结果分析 | 第125-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8-131页 |
7.1 结论 | 第128-130页 |
7.2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