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7-15页 |
1.1 低温微生物简介 | 第7-8页 |
1.2 低温微生物的抗逆机制 | 第8页 |
1.3 莓实假单胞菌简介 | 第8-9页 |
1.4 脂多糖结构与功能 | 第9-10页 |
1.5 类脂A的应用前景 | 第10-11页 |
1.6 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7 ELISA实验 | 第12-13页 |
1.8.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9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3-15页 |
第二章 Pseudomonas fragi A22抗逆的机制初步探究探究 | 第15-26页 |
2.1 材料 | 第15-16页 |
2.1.1 菌种 | 第15页 |
2.1.2 培养基配方 | 第15页 |
2.1.3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第15-16页 |
2.1.4 主要仪器及来源见下表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19页 |
2.2.1 P.fragi A22和P.fragi B25的活化及培养条件探索 | 第16-17页 |
2.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7页 |
2.2.3 最适生长pH及最适盐浓度的测定 | 第17页 |
2.2.4 抗冷冻抗饥饿实验 | 第17页 |
2.2.5 脂多糖的提取及纯化 | 第17-18页 |
2.2.6 产物脂多糖积累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2.7 脂多糖的鉴定 | 第18-19页 |
2.2.8 Molish实验法检测糖 | 第19页 |
2.2.9 糖含量的测定一苯酚硫酸法 | 第19页 |
2.2.10 全波段扫描 | 第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4页 |
2.3.1 P.fragi A22菌培养条件的探索 | 第19-21页 |
2.3.2 抗冷冻抗饥饿实验 | 第21-22页 |
2.3.3 HPLC检测结果 | 第22页 |
2.3.4 产物脂多糖积累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5 脂多糖的鉴定结果 | 第23页 |
2.3.6 用苯酚硫酸法及molish实验检测糖 | 第23-24页 |
2.3.7 对不同时间段收集的脂多糖样品的全波长扫描图谱 | 第24页 |
2.4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脂多糖结构分析 | 第26-37页 |
3.1 材料 | 第26页 |
3.1.1 试剂及其来源 | 第26页 |
3.1.2 主要仪器及其来源 | 第26页 |
3.2 方法 | 第26-28页 |
3.2.1 酸水解条件探索 | 第26页 |
3.2.2 脂多糖中类脂A结构解析 | 第26-27页 |
3.2.3 脂多糖中糖类组成分析 | 第27-28页 |
3.3 结果 | 第28-36页 |
3.3.1 不同盐酸浓度水解不同时间的HPLC谱图 | 第28-29页 |
3.3.2 类脂A的结构解析结果 | 第29-34页 |
3.3.3 脂多糖中糖类的分析 | 第34-36页 |
3.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因序列的分析测定及抗原性分析 | 第37-46页 |
4.1 材料 | 第37-39页 |
4.1.1 培养基配方 | 第37页 |
4.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37-38页 |
4.1.3 主要设备及来源 | 第38-39页 |
4.1.4 用于Elisa实验试剂配方 | 第39页 |
4.2 方法 | 第39-43页 |
4.2.1 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39-40页 |
4.2.2 将质粒ppf1克隆到大肠杆菌中 | 第40-41页 |
4.2.3 将P.fragi A22基因组与PHA的基因序列比对 | 第41-42页 |
4.2.4 抗体制备及效价分析 | 第42-43页 |
4.3 结果 | 第43-44页 |
4.3.1 基因组测序结果 | 第43页 |
4.3.2 ORF1转化大肠杆菌结果 | 第43-44页 |
4.3.3 检测P.fragi A22基因组中是否含有PHA基因 | 第44页 |
4.3.4 抗体制备及效价分析 | 第44页 |
4.4 讨论 | 第44-46页 |
全文总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