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中国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中国和也门大学招生录取制度概述 | 第18-3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大学招生录取制度概念 | 第18页 |
2.1.2 大学招生录取制度构成 | 第18-19页 |
2.2 中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演变历程与现状 | 第19-24页 |
2.2.1 中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9-22页 |
2.2.2 中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现状 | 第22-24页 |
2.3 也门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演变历程与现状 | 第24-30页 |
2.3.1 也门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2.3.2 也门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现状 | 第26-30页 |
第3章 中国和也门两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异同分析 | 第30-34页 |
3.1 两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相同点 | 第30-31页 |
3.1.1 招生制度的相同点 | 第30页 |
3.1.2 考试制度的相同点 | 第30-31页 |
3.1.3 录取制度的相同点 | 第31页 |
3.2 两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不同点 | 第31-34页 |
3.2.1 招生制度的不同点 | 第31-32页 |
3.2.2 考试制度的不同点 | 第32页 |
3.2.3 录取制度的不同点 | 第32-34页 |
第4章 中国和也门两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1 中也两国招生录取制度产生差异的内部原因 | 第34-35页 |
4.1.1 两国教育历史传统的不同导致的差异 | 第34页 |
4.1.2 两国高等院校数量规模不同导致的差异 | 第34-35页 |
4.1.3 两国教育系统重视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导致的差异 | 第35页 |
4.2 中也两国招生录取制度产生差异的外部原因 | 第35-37页 |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差异 | 第35-36页 |
4.2.2 政治局势的不同导致的差异 | 第36-37页 |
第5章 中国和也门两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比较之启示 | 第37-41页 |
5.1 招生制度对比得出的启示 | 第37-38页 |
5.1.1 招生制度启示之一:适当扩展大学招生自主权 | 第37页 |
5.1.2 招生制度启示之二:建立大学招生公共服务体系 | 第37-38页 |
5.2 考试制度对比得出的启示 | 第38-39页 |
5.2.1 考试制度的启示之一:注重国家统一考试的地位 | 第38-39页 |
5.2.2 考试制度的启示之二:加强高考试卷的批阅制度 | 第39页 |
5.3 录取制度对比得出的启示 | 第39-41页 |
5.3.1 录取制度的启示之一:推进录取方式多样化 | 第39-40页 |
5.3.2 录取制度的启示之二:建立录取标准体系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6.1.1 满足人才选拔需要是不同国家大学招生录取制度变革的核心 | 第41页 |
6.1.2 特色鲜明是不同国家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应有之义 | 第41-4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6.2.1 拓展大学招生录取制度国别比较的范围 | 第42页 |
6.2.2 凸显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实践取向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