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小结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网络文化产业及其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网络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概念 | 第18页 |
2.2 网络文化产业的概述 | 第18-20页 |
2.2.1 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3 网络文化产业的分类 | 第20页 |
2.2.4 网络文化产业的动力因素 | 第20页 |
2.3 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3.1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第21-22页 |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第22-24页 |
2.4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2.4.1 网络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的发展 | 第24页 |
2.4.2 网络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 第24-25页 |
2.4.3 网络文化产业促进民生的改善 | 第25-26页 |
3 重庆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26-36页 |
3.1 重庆市网络文化产业基本状况 | 第26-31页 |
3.1.1 重庆市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况 | 第26-30页 |
3.1.2 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 第30-31页 |
3.1.3 文化资源丰富独特 | 第31页 |
3.2 重庆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网络文化发展规模较小、品牌少 | 第31-32页 |
3.2.2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不规范 | 第32页 |
3.2.3 网络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 | 第32页 |
3.2.4 政府的监管问题 | 第32-33页 |
3.3 重庆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瓶颈的原因 | 第33-36页 |
3.3.1 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 第33-34页 |
3.3.2 专业人才短缺 | 第34页 |
3.3.3 网络数字技术的水平的限制 | 第34-35页 |
3.3.4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5-36页 |
4 国内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及启示 | 第36-40页 |
4.1 国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6-38页 |
4.1.1 广东、四川、山东、上海、北京、江苏:建设产业园区 | 第36页 |
4.1.2 山东、吉林、上海、北京: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育 | 第36-37页 |
4.1.3 江苏、湖南: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 第37-38页 |
4.1.4 国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38页 |
4.2 国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8-40页 |
4.2.1 美国、韩国、印度:注重技术创新和培养专业人才 | 第38页 |
4.2.2 日本、英国:重视网络文化产品 | 第38-39页 |
4.2.3 国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39-40页 |
5 重庆市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0-50页 |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 第40-41页 |
5.1.1 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 第40页 |
5.1.2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5.2 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园,打造重庆市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品牌 | 第41-42页 |
5.2.1 以重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 | 第41页 |
5.2.2 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品牌 | 第41-42页 |
5.2.3 建立重庆网络文化产业园区 | 第42页 |
5.3 注重数字技术创新,建立人才开发与储备支撑体系 | 第42-43页 |
5.3.1 建设网络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支撑体系 | 第42-43页 |
5.3.2 建立政府对相关人才的政策支持体系 | 第43页 |
5.4 推进法制建设,促进重庆市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 第43-45页 |
5.4.1 完善立法,规范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44页 |
5.4.2 完善司法,监督并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44页 |
5.4.3 严格执法,监督并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 | 第44-45页 |
5.4.4 依法守法,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 | 第45页 |
5.5 政府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直线职能式” | 第45-47页 |
5.5.1 建立跨部门、扁平化、整合联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 第46-47页 |
5.5.2 构建现代化多元主体公共治理体制机制 | 第47页 |
5.5.3 构建支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体制 | 第47页 |
5.6 重视网络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 | 第47-50页 |
5.6.1 学习他国的优秀经验,“引进来” | 第47-48页 |
5.6.2 让重庆特色网络文化产品“走出去” | 第48-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