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小麦条锈病概述 | 第13-14页 |
1.2 小麦条锈菌的生物学特点 | 第14页 |
1.3 小麦条锈菌的生活史 | 第14-17页 |
1.3.1 小麦条锈菌的无性繁殖 | 第14-15页 |
1.3.2 小麦条锈菌的有性繁殖 | 第15-17页 |
1.4 锈菌转主寄主的作用 | 第17-19页 |
1.4.1 秆锈菌的转主寄主 | 第17页 |
1.4.2 叶锈菌的转主寄主 | 第17-18页 |
1.4.3 条锈菌的转主寄主 | 第18-19页 |
1.5 条锈菌毒力变异途径 | 第19-21页 |
1.5.1 突变 | 第19-20页 |
1.5.2 异核作用 | 第20页 |
1.5.3 有性生殖 | 第20-21页 |
1.6 利用鉴别寄主体系检测和鉴定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力变化 | 第21-27页 |
1.6.1 世界与欧洲鉴别寄主体系 | 第22页 |
1.6.2 中国鉴别寄主体系 | 第22-25页 |
1.6.3 美国鉴别寄主体系 | 第25页 |
1.6.4 单基因系鉴别寄主体系 | 第25-27页 |
1.7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毒力遗传变化 | 第27-30页 |
1.7.1 RFLP标记的应用 | 第27页 |
1.7.2 RAPD标记的应用 | 第27页 |
1.7.3 AFLP标记的应用 | 第27-28页 |
1.7.4 SSR标记的应用 | 第28-29页 |
1.7.5 SNP标记的应用 | 第29页 |
1.7.6 DNA测序技术的应用 | 第29-30页 |
1.8 锈菌群体遗传学研究 | 第30-32页 |
1.8.1 中国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 第30-31页 |
1.8.2 小麦条锈菌有性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 第31-32页 |
1.9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1.9.1 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1.9.2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无毒与毒力基因的遗传连锁分析 | 第35-59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2.2.1 CYR32单孢菌系的分离筛选纯化 | 第36-37页 |
2.2.2 CYR32冬孢子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 CYR32冬孢子萌发接种堆花小檗 | 第38页 |
2.2.4 CYR32性子器受精产生锈孢子 | 第38页 |
2.2.5 CYR32自交后代单孢群体的建立 | 第38-39页 |
2.2.6 单基因系鉴别寄主毒力鉴定 | 第39-42页 |
2.2.7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2.2.8 利用SSR标记对后代群体进行基因分型 | 第43-44页 |
2.2.9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2.3.1 CYR32有性生殖单孢后代群体毒力表型 | 第44-46页 |
2.3.2 CYR32的无毒或毒力遗传特征 | 第46-47页 |
2.3.3 SSR标记基因分型及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7-54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54-59页 |
2.4.1 亲本菌系毒力位点的纯合与杂合 | 第54页 |
2.4.2 控制毒力表型的位点数量 | 第54-56页 |
2.4.3 小麦条锈菌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 | 第56-57页 |
2.4.4 毒力表型遗传多样性 | 第57页 |
2.4.5 无毒或毒力基因连锁 | 第57-58页 |
2.4.6 CYR32的流行与变异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与平兰17-7菌系有性杂交群体的建立及其毒力遗传初步分析 | 第59-72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3.2.1 小麦条锈菌双亲菌系的复苏活化 | 第60页 |
3.2.2 双亲冬孢子的制备 | 第60页 |
3.2.3 双亲冬孢子萌发接种堆花小檗 | 第60页 |
3.2.4 双亲杂交产生锈孢子 | 第60页 |
3.2.5 杂交F_1代单孢菌系的获得 | 第60-61页 |
3.2.6 F_1代菌系自交及F_2代单孢群体的建立 | 第61页 |
3.2.7 F_1代及F_2代菌系的毒力鉴定 | 第6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3.3.1 F_1代单孢菌系的毒力表型 | 第61-64页 |
3.3.2 F_2代群体的建立及其单孢菌系的毒力表型 | 第64-68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68-72页 |
3.4.1 F_1代杂交群体毒力分析 | 第68页 |
3.4.2 F_2代单锈子腔菌系毒力分析 | 第68-70页 |
3.4.3 F_2代菌系在Yr10,Yr24和Yr26位点的毒力比较 | 第70-72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附录 | 第8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