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青海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4页
    1.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历史、危害及传播第16-21页
    1.2 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研究第21-26页
    1.3 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26-29页
    1.4 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第29-32页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32-34页
第二章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调查研究第34-4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2.2.1 条锈菌在晚熟春麦上的越夏调查第36页
        2.2.2 条锈菌在自生麦苗上的越夏调查第36-43页
    2.3 讨论第43-44页
第三章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越冬监测第44-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3.1.1 材料第44-45页
            3.1.1.1 供试小麦品种第44页
            3.1.1.2 供试田块第44-45页
        3.1.2 条锈菌越冬系统调查第45页
        3.1.3 数据分析第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3.2.1 不同海拔高度间小麦条锈菌越冬情况第45-47页
        3.2.2 小麦冬前发病的菌源量对条锈菌越冬的影响第47-48页
        3.2.3 环境条件对小麦条锈菌越冬的影响第48-49页
            3.2.3.1 气象条件第48-49页
            3.2.3.2 地形条件对条锈菌越冬的影响第49页
    3.3 讨论第49-52页
第四章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2-9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62页
        4.1.1 材料第52-54页
        4.1.2 条锈菌标样的单个夏孢子堆孢分离及扩繁第54-55页
        4.1.3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5-56页
            4.1.3.1 菌系毒性鉴定第55-56页
            4.1.3.2 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第56页
        4.1.4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6-58页
            4.1.4.1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DNA提取第56-57页
            4.1.4.2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第57-58页
            4.1.4.4 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8页
        4.1.5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8-59页
            4.1.5.1 KASP标记序列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第58-59页
            4.1.5.2 数据分析第59页
        4.1.6 高空气流风场分析第59-62页
    4.2 试验结果第62-89页
        4.2.1 青海小麦条锈病越冬菌系在区域流行中的作用第62-71页
            4.2.1.1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2-63页
            4.2.1.2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3-67页
            4.2.1.3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7-70页
            4.2.1.4 基于高空风场数据流行区菌源传播的分析第70-71页
        4.2.2 青海冬、春麦小麦条锈病菌源交换关系第71-79页
            4.2.2.1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1-72页
            4.2.2.2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2-75页
            4.2.2.3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5-78页
            4.2.2.4 基于高空风场数据流行区菌源传播的分析第78-79页
        4.2.3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分析第79-88页
            4.2.3.1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9-81页
            4.2.3.2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1-84页
            4.2.3.3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4-87页
            4.2.1.4 基于高空风场数据流行区菌源传播的分析第87-88页
        4.2.4 青海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年度间时空变化分析第88-89页
            4.2.4.1 菌系毒性基因分布频率分析第88页
            4.2.4.2 菌系毒性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第88-89页
    4.3 讨论第89-92页
第五章 青海、甘肃小麦条锈病菌源传播关系研究第92-11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5.1.1 材料第93-94页
        5.1.2 条锈菌标样的单个夏孢子堆孢分离及扩繁第94页
        5.1.3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分析第94页
            5.1.3.1 菌系毒性鉴定第94页
            5.1.3.2 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方法第94页
        5.1.4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4-95页
            5.1.4.1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DNA提取第94页
            5.1.4.2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第94-95页
            5.1.4.3 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5页
        5.1.5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分析第95页
            5.1.5.1 KASP标记序列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第95页
            5.1.5.2 数据分析第95页
        5.1.6 气象数据处理第9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5-113页
        5.2.1 青海、甘肃秋季菌源传播关系研究第95-104页
            5.2.1.1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5-97页
            5.2.1.2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7-100页
            5.2.1.3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0-103页
            5.2.1.4 基于高空风场数据流行区菌源传播的分析第103-104页
        5.2.2 青海、甘肃春季菌源传播关系第104-113页
            5.2.2.1 条锈菌群体基于毒性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4-106页
            5.2.2.2 条锈菌群体基于微卫星标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6-109页
            5.2.2.3 条锈菌群体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9-112页
            5.2.1.4 基于高空风场数据流行区菌源传播的分析第112-113页
    5.3 讨论第113-116页
第六章 青海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分布与鉴定第116-12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16-118页
        6.1.1 青海小檗分布调查与种类鉴定第116-117页
        6.1.2 小麦条锈菌冬孢子接种小檗测试第117-118页
            6.1.2.1 小麦条锈菌冬孢子采集第117页
            6.1.2.2 小檗接种苗培养第117页
            6.1.2.3 萌发的小麦条锈菌冬孢子接种小檗第117-11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18-123页
    6.3 讨论第123-125页
第七章 中国小麦条锈菌CYR32和CYR33的毒性和基因型多样性分析第125-135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25-127页
        7.1.1 实验材料第125-127页
            7.1.1.1 供试菌系第125-126页
            7.1.1.2 鉴别寄主第126-127页
        7.1.2 试验方法第127页
            7.1.2.1 标样单孢分离与扩繁第127页
            7.1.2.2 菌系在近等基因系及辅助鉴别寄主上的毒性鉴定第127页
            7.1.2.3 菌系夏孢子DNA的提取第127页
            7.1.2.4 SSR分析第127页
        7.1.3 数据分析第127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27-132页
        7.2.1 CYR32和CYR33在近等基因系及辅助鉴别寄主上的毒性特征分析第127-130页
        7.2.2 CYR32和CYR33的基因型特征分析第130-132页
    7.3 讨论第132-135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公藤中三种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下一篇:小麦条锈菌有性自交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相关无毒或毒力基因的遗传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