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0-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现有理论的启发 | 第11-12页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行政协助概述 | 第13-22页 |
第一节 行政协助的涵义及分类 | 第13-16页 |
一、行政协助的涵义 | 第13-16页 |
二、行政协助的分类 | 第16页 |
第二节 行政协助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一、法定性 | 第16-17页 |
二、临时性 | 第17页 |
三、辅助性 | 第17页 |
四、公务性 | 第17-18页 |
五、程序与实体的双重性 | 第18页 |
六、被动性 | 第18页 |
第三节 行政协助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22页 |
一、行政协助与行政委托 | 第19页 |
二、行政协助与社会协助 | 第19-20页 |
三、行政协助与行政授权 | 第20-21页 |
四、行政协助与共同行政行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行政协助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分析 | 第22-26页 |
第一节 行政协助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一、行政一体化理论 | 第22页 |
二、行政权的权限规制理念 | 第22-23页 |
三、公共秩序论 | 第23页 |
第二节 行政协助的价值分析 | 第23-26页 |
一、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 | 第24页 |
二、保障行政权合理运行的要求 | 第24-25页 |
三、统一行政过程的要求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协助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26-32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协助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行政协助程序统一立法存在空白 | 第26-27页 |
二、法律规定不完善,缺乏操作性 | 第27-28页 |
三、缺乏对行政协助各方的责任约束 | 第28页 |
第二节 我国行政协助的实践现状 | 第28-32页 |
一、行政协助的被替代率高 | 第29-30页 |
二、行政主体缺乏协助意识 | 第30页 |
三、行政协助缺乏有效监督 | 第30-31页 |
四、行政协助物质手段缺失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行政协助立法经验与启示 | 第32-37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行政协助立法概况 | 第32-35页 |
一、德国 | 第32-33页 |
二、西班牙 | 第33-34页 |
三、韩国 | 第34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行政协助立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35-37页 |
一、立法方式 | 第35-36页 |
二、行政程序法与行政协助的关系 | 第36页 |
三、注重行政协助物质手段建设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行政协助制度的构想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行政协助制度的指导思路 | 第37-40页 |
一、总体思考 | 第37-38页 |
二、立法总体设计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行政协助的适用 | 第40-42页 |
一、合理限定行政协助的请求主体和被请求主体 | 第40-41页 |
二、行政协助的适用情形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行政协助的程序 | 第42-44页 |
一、行政协助请求的形式 | 第42-43页 |
二、审查和决定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行政协助的费用 | 第44-45页 |
一、费用承担主体 | 第44-45页 |
二、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期限 | 第45页 |
第五节 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 | 第45-48页 |
一、行政协助的责任划分 | 第46页 |
二、争议的解决方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