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2 规范与案例: 应予补偿财产权限制的现状梳理 | 第13-24页 |
2.1 公权力限制财产权行为的类型 | 第13-18页 |
2.1.1 权力主体角度: 立法型限制与行政型限制 | 第13页 |
2.1.2 限制方式角度 | 第13-18页 |
2.2 司法之回应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4页 |
2.2.1 典型案例梳理 | 第18-22页 |
2.2.2 现实困境与问题核心 | 第22-24页 |
3 理论与经验: 应予补偿财产权限制的基本理论与最新发展 | 第24-35页 |
3.1 补偿的正当性根基 | 第24-25页 |
3.2 构成要件体系 | 第25-31页 |
3.2.1 主观要件: 须为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27-28页 |
3.2.2 客观要件: 存在对财产权的限制性行为 | 第28页 |
3.2.3 结果要件: 必须达到特别牺牲程度 | 第28-31页 |
3.3 制度的异化趋势: 公共利益标准的冷落 | 第31-35页 |
3.3.1 异化的现实因素 | 第32-33页 |
3.3.2 “限制”与“补偿”审查的合理架构 | 第33-35页 |
4 反思和重构: 我国应予补偿财产权限制的制度现实 | 第35-46页 |
4.1 现有规范体系下救济之可能与不足 | 第35-39页 |
4.1.1 宪法上的财产权规范结构 | 第35-37页 |
4.1.2 部门法视野下之请求权基础 | 第37-39页 |
4.2 司法审查的现实困境和根源分析 | 第39-41页 |
4.2.1 作为审查依据的规范缺位 | 第39页 |
4.2.2 主动裁量的不可期待性 | 第39-41页 |
4.3 现行制度体系下司法审查路径的重构 | 第41-46页 |
4.3.1 路径之一: 撤销之诉 | 第42-43页 |
4.3.2 路径之二: 请求直接补偿的给付之诉 | 第43-46页 |
5 方法与对策: 应予补偿财产权限制的体系性制度建构 | 第46-54页 |
5.1 形成环节: 立法控制 | 第46-50页 |
5.1.1 根本原则: 法律保留 | 第46页 |
5.1.2 补偿立法的形式选择 | 第46-47页 |
5.1.3 损失结果认定的可操作化 | 第47-50页 |
5.2 执行环节: 程序控制 | 第50-51页 |
5.2.1 民主性的保障: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 第50-51页 |
5.2.2 科学性的支撑: 专家论证与评估调整 | 第51页 |
5.3 效果评价:司法控制 | 第51-54页 |
5.3.1 司法介入时点: 行政机关先行处理的前置设计 | 第52-53页 |
5.3.2 司法能动空间: 案例指导制度的适用积累 | 第53-54页 |
6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