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1章 异腈化学概述 | 第12-58页 |
1.1 异腈的分类及活化策略 | 第15-21页 |
1.1.1 分类 | 第15-18页 |
1.1.2 异腈的活化策略 | 第18-21页 |
1.2 银催化异腈化学 | 第21-49页 |
1.2.1 银反应性概述 | 第21-23页 |
1.2.2 自由基反应 | 第23-27页 |
1.2.2.1 自由基关环反应 | 第23-26页 |
1.2.2.2 自由基偶联反应 | 第26-27页 |
1.2.3 基于异氰化物的[m+n]环合反应 | 第27-45页 |
1.2.3.1 与醛酮、亚胺、活化烯烃的[3+2]环合反应 | 第27-35页 |
1.2.3.2 与炔烃的[3+2]-环合反应 | 第35-40页 |
1.2.3.3 与1,3-偶极子的环合反应 | 第40-42页 |
1.2.3.4 异腈-异腈交叉环合反应 | 第42-45页 |
1.2.4 异腈作为单原子组分参与环化反应 | 第45-46页 |
1.2.5 其他成环反应 | 第46-47页 |
1.2.6 异腈酰胺化反应 | 第47-49页 |
1.3 异腈参与的氰基化研究 | 第49-57页 |
1.3.1 钯催化 | 第49-53页 |
1.3.2 银催化 | 第53-54页 |
1.3.3 其他 | 第54-57页 |
1.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2章 论文选题和思路 | 第58-63页 |
2.1 异氰乙酸酯环合反应制备多取代杂环化合物 | 第60页 |
2.2 N-异氰基亚氨基三苯基膦反应性研究 | 第60-63页 |
第3章 异氰基乙酸酯和β-烯胺酮[3+2]串联环化反应合成多取代吡咯 | 第63-8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63-64页 |
3.2 实验初期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64-65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5-72页 |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第65-66页 |
3.3.2 反应范围研究 | 第66-69页 |
3.3.3 反应机理研究 | 第69-72页 |
3.4 小结 | 第72页 |
3.5 实验部分 | 第72-87页 |
3.5.1 操作步骤 | 第72-74页 |
3.5.2 化合物数据表征 | 第74-85页 |
3.5.3 晶体结构解析 | 第85-87页 |
第4章 异氰基乙酸酯与亚硝基芳烃的[3+1+1]环化反应合成咪唑/咪唑啉衍生物 | 第87-111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7-90页 |
4.2 实验初期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90-91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91-96页 |
4.3.1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91-93页 |
4.3.2 反应范围研究 | 第93-95页 |
4.3.2.1 咪唑的合成 | 第93-94页 |
4.3.2.2 咪唑啉衍生物的合成 | 第94-95页 |
4.3.3 反应机理研究 | 第95-96页 |
4.4 小结 | 第96页 |
4.5 实验部分 | 第96-111页 |
4.5.1 操作步骤 | 第96-98页 |
4.5.2 核磁数据 | 第98-109页 |
4.5.3 晶体结构解析 | 第109-111页 |
第5章 银促进的非活化端炔的氨氰化反应 | 第111-134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11-113页 |
5.2 实验初期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13-11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9页 |
5.3.1 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114页 |
5.3.2 反应范围研究 | 第114-117页 |
5.3.3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17-119页 |
5.3.4 应用研究 | 第119页 |
5.4 小结 | 第119-120页 |
5.5 实验部分 | 第120-131页 |
5.5.1 操作步骤 | 第120-122页 |
5.5.2 化合物表征 | 第122-130页 |
5.5.3 晶体结构解析 | 第130-131页 |
5.6 氨氰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模拟(DFTsimulation) | 第131-134页 |
5.6.1 苯乙炔的C-H活化的自由能谱 | 第132页 |
5.6.2 反应路径的理论计算 | 第132-134页 |
第6章 银/钼促进非活化端炔的[3+2]环合反应合成1H-吡唑 | 第134-156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34-135页 |
6.2 实验初期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35-13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44页 |
6.3.1 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136-140页 |
6.3.2 反应范围研究 | 第140-142页 |
6.3.3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42-144页 |
6.4 小结 | 第144页 |
6.5 实验部分 | 第144-156页 |
6.5.1 操作步骤 | 第144页 |
6.5.2 化合物表征 | 第144-156页 |
第7章 NIITP与α-官能化酮的交叉复分解反应 | 第156-185页 |
7.1 研究背景 | 第156-157页 |
7.2 实验初期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57-158页 |
7.3 结果和讨论 | 第158-167页 |
7.3.1 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158-161页 |
7.3.2 反应范围研究 | 第161-165页 |
7.3.2.1 β-氧代酰胺和NIITP的复分解反应 | 第161-163页 |
7.3.2.2 1,3-二酮化合物和NIITP的复分解反应 | 第163-164页 |
7.3.2.3 其他α-官能化酮和NIITP的复分解反应 | 第164-165页 |
7.3.3 反应机理研究 | 第165-167页 |
7.3.4 应用研究 | 第167页 |
7.4 小结 | 第167-168页 |
7.5 实验部分 | 第168-185页 |
7.5.1 操作步骤 | 第168-170页 |
7.5.2 化合物表征 | 第170-183页 |
7.5.3 晶体结构解析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6页 |
附录 | 第206-248页 |
1.仪器和试剂说明 | 第206-207页 |
2.主要符号表 | 第207-209页 |
3.氨氰化反应密度泛函计算 | 第209-215页 |
4.部分化合物的NMR图谱 | 第215-248页 |
论文图表总结与创新点 | 第248-250页 |
致谢 | 第250-25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