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原位成像/追踪线粒体以及原位成像质膜超微结构的长烷基链型活细胞荧光探针的研制

摘要第14-17页
Abstract第17-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65页
    引言第22-25页
    1.1 荧光过程与荧光显微镜第25-32页
        1.1.1 单光子荧光过程与斯托克斯位移第25-27页
        1.1.2 荧光显微镜与分光技术第27-28页
        1.1.3 共聚焦显微镜与分光技术第28-29页
        1.1.4 双光子荧光过程与反斯托克斯位移第29-31页
        1.1.5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与分光技术第31-32页
    1.2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第32-43页
        1.2.1 荧光探针的作用第32页
        1.2.2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第32-34页
        1.2.3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第34-36页
        1.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第36-38页
        1.2.5 激基缔/复合物(excimers/exciplexes)第38-40页
        1.2.6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第40-42页
        1.2.7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第42-43页
    1.3 成像组织中线粒体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3-46页
        1.3.1 成像组织中线粒体的意义第43-45页
        1.3.2 成像组织中线粒体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5-46页
    1.4 线粒体追踪型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6-48页
        1.4.1 追踪线粒体的意义第46页
        1.4.2 线粒体追踪型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6-48页
    1.5 成像细胞质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8-53页
        1.5.1 成像细胞质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的意义第48-49页
        1.5.2 基于黏度原理成像细胞质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9页
        1.5.3 基于极性原理成像细胞质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探针的研究现状第49-52页
        1.5.4 基于聚集/单体原理成像细胞质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探针的研究现状第52-53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5页
第二章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65-75页
    2.1 原位、高保真地成像组织中线粒体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65-66页
    2.2 带有长烷基链的线粒体追踪型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66-70页
        2.2.1 ECPI-12的合成与表征第67-68页
        2.2.2 IVPI-12的合成与表征第68-69页
        2.2.3 ECPI-2的合成与表征第69-70页
        2.2.4 IVPI-2的合成与表征第70页
    2.3 双光子细胞膜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70-71页
    2.4 区分成像细胞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探针的合成与表征第71-75页
        2.4.1 DSPI-18的合成与表征第72-73页
        2.4.2 DSPI-12的合成与表征第73-75页
第三章 带有双靶向基团的线粒体探针用于原位高保真组织成像第75-98页
    引言第75-76页
    3.1 具有超高选择性的线粒体探针的设计思路第76-77页
    3.2 实验方法第77-79页
        3.2.1 紫外吸收谱与荧光发射谱的测试方法第77页
        3.2.2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第77-78页
        3.2.3 细胞培养和染色方法第78页
        3.2.4 毒性测试第78页
        3.2.5 活性组织染色第78-79页
        3.2.6 荧光成像第79页
    3.3 光物理性质测试第79-80页
    3.4 细胞成像及复染实验第80-82页
    3.5 高分辨率成像线粒体内膜第82-84页
    3.6 在活细胞中快速、高保真地成像线粒体第84-85页
    3.7 在活性组织中快速、高保真度地成像线粒体第85-89页
    3.8 实时追踪线粒体裂分的动态过程第89-90页
    3.9 光稳定性和细胞毒性测试第90-92页
    3.10 小结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第四章 带有长烷基链的非反应型线粒体追踪探针及其在线粒体自噬观测中的应用第98-133页
    引言第98-99页
    4.1 非反应型线粒体追踪剂的设计思路第99-101页
    4.2 实验方法第101-103页
        4.2.1 光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第101页
        4.2.2 荧光量子产率和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第101-102页
        4.2.3 细胞培养、染色方法和组织染色第102页
        4.2.4 毒性测试第102-103页
        4.2.5 荧光成像第103页
    4.3 单光子光物理性质第103-105页
    4.4 复染实验第105-110页
        4.4.1 在活细胞中的复染实验第105-107页
        4.4.2 在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的活细胞中的复染实验第107-108页
        4.4.3 在固定细胞中的复染实验第108-110页
    4.5 机理探讨第110-113页
    4.6 毒性测试第113-115页
    4.7 双光子测试第115-119页
        4.7.1 双光子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15-116页
        4.7.2 双光子细胞成像第116-117页
        4.7.3 双光子组织成像第117-119页
    4.8 追踪线粒体自噬第119-127页
    4.9 小结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3页
第五章 双光子细胞质膜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第133-146页
    引言第133页
    5.1 双光子细胞质膜探针的设计思路第133-134页
    5.2 实验方法第134-136页
        5.2.1 紫外吸收谱与荧光发射谱的测试方法第134页
        5.2.2 荧光量子产率和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第134-135页
        5.2.3 细胞培养和染色方法第135页
        5.2.4 毒性测试第135页
        5.2.5 荧光成像第135-136页
    5.3 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36-138页
        5.3.1 单光子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36-137页
        5.3.2 双光子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37-138页
    5.4 单/双光子成像第138-140页
    5.5 ECPI-18与S-11348的共染实验和毒性实验第140-141页
        5.5.1 ECPI-18与S-11348的共染实验第140页
        5.5.2 毒性实验第140-141页
    5.6 ECPI-18与Hoechst33342和MTDR的多染实验第141-142页
    5.7 小结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6页
第六章 区分成像细胞质膜上脂筏/非脂筏微区的荧光探针第146-163页
    引言第146-147页
    6.1 探针设计思路第147-148页
    6.2 实验方法第148-151页
        6.2.1 光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第148页
        6.2.2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第148-149页
        6.2.3 细胞培养和染色方法第149页
        6.2.4 囊泡的制备和染色第149-150页
        6.2.5 实彩成像方法第150页
        6.2.6 毒性测试第150-151页
        6.2.7 荧光成像第151页
    6.3 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51-153页
    6.4 实彩成像人工囊泡上的脂筏/非脂筏微区第153-155页
    6.5 探针对细胞质膜的选择性第155-156页
    6.6 实彩成像细胞膜上的脂筏/非脂筏微区第156-157页
    6.7 毒性测试第157-158页
    6.8 DSPI-12和DSPI-18的内在化研究第158-160页
    6.9 小结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63-166页
    7.1 论文总结第163-164页
    7.2 创新点第164页
    7.3 工作展望:有待发展的新型荧光探针第164-166页
        7.3.1 带有双靶向基团的荧光探针第164-165页
        7.3.2 单分子双靶标荧光探针第165页
        7.3.3 靶向细胞器中的超微结构的荧光探针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67-169页
附录第169-19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银催化异腈参与的环化和氰基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间苯二酚杯[4]芳烃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及其催化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