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中高层大气 | 第14-15页 |
1.2 重力波理论 | 第15-20页 |
1.2.1 动力学方程 | 第15-16页 |
1.2.2 线性理论 | 第16-19页 |
1.2.3 动量通量估算 | 第19-20页 |
1.3 重力波的波源和传播 | 第20-25页 |
1.3.1 重力波波源 | 第20页 |
1.3.2 地形的激发 | 第20-23页 |
1.3.3 对流的激发 | 第23-25页 |
1.4 大气重力波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5 大气重力波对电离层的影响 | 第28-29页 |
1.6 本文工作目的和内容 | 第29-32页 |
第2章 气象电离层气候观测系统(CCSSMIC)简介 | 第32-40页 |
2.1 系统简介 | 第32-35页 |
2.2 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的应用 | 第35-37页 |
2.2.1 气象应用 | 第35页 |
2.2.2 电离层研究和空间天气 | 第35-37页 |
2.3 大气中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的准确度和精度 | 第37-40页 |
第3章 青藏高原地区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 | 第40-52页 |
3.1 利用掩星观测数据提取重力波垂直扰动的方法 | 第40-42页 |
3.2 重力波势能的估算 | 第42-43页 |
3.3 重力波势能的分布特征 | 第43-52页 |
3.3.1 重力波势能的月平均分布与风场的关系 | 第43-44页 |
3.3.2 重力波势能的空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 第44-45页 |
3.3.3 重力波势能与经度以及地形的关系 | 第45-46页 |
3.3.4 重力波势能的纬度带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 第46-47页 |
3.3.5 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形重力波活动分析 | 第47-52页 |
第4章 基于MMEM方法的全球平流层重力波特征 | 第52-72页 |
4.1 平流层重力波参数的获取 | 第52-59页 |
4.1.1 MEM方法 | 第52-54页 |
4.1.2 S变换法 | 第54-56页 |
4.1.3 基于COSMIC估算重力波水平参量的探究 | 第56-59页 |
4.2 重力波动量通量的估算 | 第59-62页 |
4.2.1 数据库 | 第59页 |
4.2.2 去除温度背景 | 第59-60页 |
4.2.3 空间和时间采样范围选取 | 第60-61页 |
4.2.4 振幅和垂直波长的提取 | 第61页 |
4.2.5 水平波长和动量通量的计算 | 第61-62页 |
4.3 基于MMEM方法的重力波参数的分布特征 | 第62-72页 |
4.3.1 重力波参数的纬度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4.3.2 重力波参数的全球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4.3.3 重力波参数与地形的关系 | 第66-67页 |
4.3.4 不同的重力波观测技术和提取方法的结果对比 | 第67-72页 |
第5章 基于MMEM方法的全球电离层波动特征 | 第72-82页 |
5.1 电离层波动参数的获取 | 第72-73页 |
5.2 电离层波动参数的估算 | 第73-75页 |
5.2.1 数据库 | 第73页 |
5.2.2 电离层扰动的提取 | 第73-74页 |
5.2.3 空间和时间采样范围选取 | 第74页 |
5.2.4 振幅和垂直波长的获取 | 第74-75页 |
5.2.5 水平波长的估算 | 第75页 |
5.3 电离层波动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75-80页 |
5.4 电离层波动和重力波的关系讨论 | 第80-8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6.1.1 青藏高原地区重力波活动特征 | 第82页 |
6.1.2 全球平流层重力波特征 | 第82-83页 |
6.1.3 全球电离层波动特征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