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屋面风雪流作用及响应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6页 |
1.2 风雪流作用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风雪流作用相关研究回顾 | 第17-22页 |
1.3.1 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1.3.2 现场实测 | 第18-19页 |
1.3.3 风洞试验 | 第19-20页 |
1.3.4 数值模拟 | 第20-21页 |
1.3.5 风雪流作用下结构响应 | 第21-22页 |
1.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2-24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风雪流基本理论背景 | 第26-36页 |
2.1 运动形式 | 第26-27页 |
2.2 雪颗粒力学特性 | 第27-33页 |
2.2.1 雪粒黏性力 | 第27-28页 |
2.2.2 雪粒临界剪切风速 | 第28-32页 |
2.2.3 雪粒沉降速度 | 第32-33页 |
2.3 流场分布 | 第33-34页 |
2.4 雪跃移运动 | 第34页 |
2.5 雪悬移运动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平屋面风雪流风洞试验 | 第36-63页 |
3.1 相似准则 | 第37-40页 |
3.1.1 几何运动相似 | 第37-38页 |
3.1.2 粒子动力学相似 | 第38-39页 |
3.1.3 沉积形态与时间尺度相似 | 第39-40页 |
3.2 风洞实验 | 第40-51页 |
3.2.1 实验设备概述 | 第40-42页 |
3.2.2 风场测定 | 第42-44页 |
3.2.3 粒子属性测定 | 第44-48页 |
3.2.4 模型设计与参数选择 | 第48-49页 |
3.2.5 屋面积雪分布试验及数据采集 | 第49-51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3.3.1 屋面三维积雪分布 | 第51-56页 |
3.3.2 中剖面积雪深度系数 | 第56-57页 |
3.3.3 总体屋面质量输运率和流率 | 第57-59页 |
3.3.4 屋面分区质量输运率和流率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风雪流数值模拟 | 第63-84页 |
4.1 流体动力学理论 | 第63-68页 |
4.1.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63-65页 |
4.1.2 雷诺时均湍流模型 | 第65-67页 |
4.1.3 多相流相关理论 | 第67-68页 |
4.2 风雪流数值模型 | 第68-72页 |
4.2.1 雪相浓度运输方程 | 第68-69页 |
4.2.2 雪相侵蚀/沉积模型 | 第69页 |
4.2.3 边界条件处理 | 第69-70页 |
4.2.4 准动态算法和网格调整 | 第70-72页 |
4.3 平屋面风雪流数值模拟 | 第72-77页 |
4.3.1 三维平屋面风雪流数值计算 | 第72-76页 |
4.3.2 风洞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 | 第76-77页 |
4.4 屋面积雪形态对流场干扰分析 | 第77-83页 |
4.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4.4.2 近壁面流场特性 | 第79-81页 |
4.4.3 屋面气动特性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风雪联合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 第84-103页 |
5.1 随机脉动风荷载模拟 | 第84-89页 |
5.1.1 谐波合成法 | 第84-86页 |
5.1.2 脉动风荷载谱 | 第86-88页 |
5.1.3 脉动风速生成 | 第88-89页 |
5.2 积雪重分布与风压系数数值仿真 | 第89-92页 |
5.2.1 结构屋面积雪形态数值仿真 | 第90-91页 |
5.2.2 屋面平均风压系数分布 | 第91-92页 |
5.3 结构风雪联合作用下响应分析 | 第92-101页 |
5.3.1 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92页 |
5.3.2 结构自振模态分析 | 第92-95页 |
5.3.3 不同荷载工况下结构响应 | 第95-10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1-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1.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3-104页 |
2.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3.建议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