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波速结构对场地反应谱放大比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竖向地震动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场地效应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第17-19页
第2章 场地响应研究方法第19-29页
    2.1 数值模拟分析第19-25页
        2.1.1 水平成层场地地震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第19-21页
        2.1.2 人工边界的选择第21-23页
        2.1.3 地震波的输入方法第23-25页
    2.2 数理统计模型第25-29页
        2.2.1 反应谱比法和傅里叶谱比法第25-26页
        2.2.2 建立放大比模型第26-29页
第3章 反应谱放大比模型分析第29-59页
    3.1 强震数据库第29-34页
        3.1.1 日本KiK-net强震数据库第29-30页
        3.1.2 本文选取的强震数据特征介绍第30-34页
    3.2 反应谱放大比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4-41页
        3.2.1 模型参数选取及形式确定第34-40页
        3.2.2 显著性分析第40-41页
    3.3 场地放大比模型的影响参数分析第41-56页
        3.3.1 场地参数T_(VS30)、T_(VP30)、I_(ms)、I_(mp)时横竖向反应谱放大比模型第41-49页
        3.3.2 场地参数为T_s、T_p、I_(ms)、I_(mp)时横竖向反应谱放大比模型第49-53页
        3.3.3 场地参数为SCI~SCIV时横竖向反应谱放大比模型第53-56页
    3.4 横向与竖向放大比模型的残差及其标准差分析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垂直入射地震动下倒梯形盆地放大比的数值模拟第59-91页
    4.1 二维倒梯形盆地模型及参数第59-66页
        4.1.1 模型放大比的评价方法—盆地顶部与底部的谱比法第59页
        4.1.2 输入地震动的特性第59-61页
        4.1.3 模型尺寸第61-65页
        4.1.4 模型参数第65-66页
    4.2 P波垂直入射时倒梯形盆地的放大效应第66-78页
        4.2.1 反应谱放大比与阻抗比的关系第67-75页
        4.2.2 盆地尺寸与泊松比对放大比的影响第75-78页
    4.3 S波垂直入射对倒梯形盆地放大效应第78-89页
        4.3.1 反应谱放大比与阻抗比的关系第78-86页
        4.3.2 盆地尺寸与泊松比对放大比的影响第86-89页
    4.4 与观测数据放大比模型对比第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致谢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屋面风雪流作用及响应
下一篇:烟台莱山民俗度假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