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互动实现形式 | 第9-10页 |
1.2.2 参与V2G服务的车载双向充电机工作模式 | 第10-11页 |
1.3 车载双向充电机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车载双向充电机功率等级 | 第11-12页 |
1.3.2 车载双向充电机主电路拓扑 | 第12-15页 |
1.3.3 车载双向充电机网侧电流谐波抑制方法 | 第15-16页 |
1.3.4 车载双向充电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充电机宽范围功率输出时的高性能运行研究 | 第19-4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车载双向充电机宽范围功率输出谐波抑制研究 | 第19-27页 |
2.2.1 网侧电流的准比例谐振控制 | 第20-21页 |
2.2.2 基于LCL滤波器的电流加权法控制 | 第21-23页 |
2.2.3 充电机宽范围功率输出网侧电流谐波抑制效果验证 | 第23-27页 |
2.3 车载双向充电机宽范围功率输出效率优化研究 | 第27-36页 |
2.3.1 双向有源桥式电路移相控制 | 第27-29页 |
2.3.2 双向有源桥式电路PWM-SPS控制 | 第29-33页 |
2.3.3 轻载实现软开关策略的仿真验证 | 第33-36页 |
2.4 车载双向充电机工作模式分析 | 第36-39页 |
2.4.1 分段式CC-CV充电模式 | 第36-37页 |
2.4.2 车载充电机V2G运行模式 | 第37-39页 |
2.5 V2G运行模式充电机网侧电流动态响应性能 | 第39-41页 |
2.5.1 电流加权控制对网侧电流的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2 分段PI控制对充电机软启动过程的影响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车载双向充电机系统设计 | 第42-53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V2G过程对车载双向充电机提出的设计要求 | 第42-43页 |
3.3 单相PWM整流电路硬件系统设计 | 第43-48页 |
3.3.1 LCL滤波器设计 | 第44-45页 |
3.3.2 LCL滤波器幅频响应优化设计 | 第45-47页 |
3.3.3 直流母线电容设计 | 第47-48页 |
3.4 双向有源桥式电路硬件系统设计 | 第48-52页 |
3.4.1 变压器副边的补偿绕组设计 | 第48-49页 |
3.4.2 桥臂间驱动电路干扰抑制 | 第49-50页 |
3.4.3 高频变压器设计 | 第50-51页 |
3.4.4 功率传输电感设计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车载双向充电机实验研究 | 第53-66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平台和测试设备 | 第53-54页 |
4.3 车载双向充电机控制策略实现方法 | 第54-56页 |
4.3.1 准PR控制离散化设计 | 第54-55页 |
4.3.2 优化的PWM-SPS控制设计 | 第55-56页 |
4.3.3 一阶数字滤波器设计 | 第56页 |
4.4 车载双向充电机充放电过程谐波抑制 | 第56-59页 |
4.4.1 整流过程功率因数校正与谐波抑制效果 | 第56-57页 |
4.4.2 逆变过程功率因数校正与谐波抑制效果 | 第57-58页 |
4.4.3 网侧电流的过零点畸变与峰值畸变抑制 | 第58-59页 |
4.5 车载双向充电机效率优化实验 | 第59-63页 |
4.5.1 双向有源桥式电路控制策略效率对比 | 第59-60页 |
4.5.2 双向有源桥式电路软开关效果对比 | 第60-61页 |
4.5.3 双向有源桥式电路电感电流对比 | 第61-63页 |
4.6 车载双向充电机电磁兼容性优化 | 第63-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