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的相关概念 | 第17-27页 |
2.1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的定义与分类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管理概念 | 第18-20页 |
2.3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标准 | 第20-23页 |
2.3.1 BS7799标准 | 第20-22页 |
2.3.2 ISO1335标准 | 第22-23页 |
2.4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概述 | 第23-26页 |
2.4.1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第23-24页 |
2.4.2 保障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第24-25页 |
2.4.3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我国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现状 | 第27-35页 |
3.1 我国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构建的理念:正面引导、安全监督 | 第27-28页 |
3.2 我国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立的原则 | 第28-30页 |
3.2.1 坚持开放环境中积极引导教育的原则 | 第29页 |
3.2.2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30页 |
3.2.3 坚持个人数据是个人资产原则 | 第30页 |
3.3 我国现有的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类型 | 第30-35页 |
3.3.1 常规类型 | 第30-32页 |
3.3.2 应急类型 | 第32-35页 |
4 我国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评价与问题分析 | 第35-57页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5-38页 |
4.1.1 问卷内容 | 第35-36页 |
4.1.2 调查对象与样本特征 | 第36-38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38-41页 |
4.2.1 指标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8-40页 |
4.2.2 变量因子分析 | 第40-41页 |
4.3 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50页 |
4.3.1 指标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4.3.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42-50页 |
4.4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的现状评价 | 第50-53页 |
4.4.1 指标分值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4.4.2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评价状况 | 第51-53页 |
4.5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3-56页 |
4.5.1 技术机制落后问题 | 第53-54页 |
4.5.2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问题 | 第54页 |
4.5.3 法律机制不健全问题 | 第54-55页 |
4.5.4 应急机制过于简单和更新缓慢问题 | 第55页 |
4.5.5 社会道德机制的缺乏问题 | 第55页 |
4.5.6 管理机制模式单一问题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我国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改进 | 第57-64页 |
5.1 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总体要求 | 第57-58页 |
5.2 我国互联网个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的提升建议 | 第58-63页 |
5.2.1 技术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 第58页 |
5.2.2 个人数据安全意识机制的提升 | 第58页 |
5.2.3 法律机制的完善 | 第58-59页 |
5.2.4 应急机制的完善 | 第59页 |
5.2.5 道德效力机制的提出 | 第59-60页 |
5.2.6 创新管理机制的提出 | 第60-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6.1 对研究的总结 | 第64页 |
6.2 文章的创新点总结 | 第64-65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问卷调查表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