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7-16页 |
1.1 蓝牙概述 | 第7-9页 |
1.2 蓝牙的现状与未来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11-16页 |
第2章 蓝牙协议规范的研究 | 第16-48页 |
2.1 蓝牙协议规范概述 | 第16-18页 |
2.2 蓝牙无线部分规范 | 第18-20页 |
2.2.1 发射器特性 | 第18-19页 |
2.2.2 接收器特性 | 第19-20页 |
2.3 蓝牙基带规范 | 第20-24页 |
2.3.1 物理信道 | 第21页 |
2.3.2 物理链路和分组 | 第21-22页 |
2.3.3 发送和接收例程和发送接收定时 | 第22-24页 |
2.4 信道控制和网络控制 | 第24-25页 |
2.4.1 蓝牙时钟 | 第24页 |
2.4.2 接入过程 | 第24-25页 |
2.4.3 查询过程和连接状态 | 第25页 |
2.5 链路管理器协议 | 第25-28页 |
2.5.1 LMP概述 | 第25-26页 |
2.5.2 过程规则和PDU | 第26-27页 |
2.5.3 建立连接 | 第27-28页 |
2.6 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规范 | 第28-33页 |
2.6.1 常规操作 | 第29-30页 |
2.6.2 状态机 | 第30-32页 |
2.6.3 服务发现协议 | 第32页 |
2.6.4 适配协议 | 第32-33页 |
2.7 主机控制器接口功能规范 | 第33-37页 |
2.7.1 HCI概述 | 第33-35页 |
2.7.2 HCI命令和事件 | 第35-36页 |
2.7.3 HCI RS-232传输层 | 第36-37页 |
2.8 蓝牙的信息安全机制与关键算法 | 第37-48页 |
2.8.1 蓝牙的安全机制 | 第37-41页 |
2.8.2 加密规程 | 第41-48页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48-68页 |
3.1 核心蓝牙模块 | 第48-52页 |
3.2 车道固定端USB蓝牙检测器的设计 | 第52-56页 |
3.2.1 USB HCI 通信模式 | 第52-54页 |
3.2.2 固定端检测器的USB硬件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3.3 车载蓝牙卡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56-62页 |
3.3.1 串口驱动蓝牙模块的实现 | 第57页 |
3.3.2 HCI UART传输模式 | 第57-58页 |
3.3.3 PCM接口规范 | 第58-59页 |
3.3.4 数据和语音同步无线传输的实现 | 第59-62页 |
3.3.5 车载蓝牙卡的单片机控制 | 第62页 |
3.4 蓝牙硬件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 第62-64页 |
3.4.1 电源干扰 | 第63页 |
3.4.2 信号线滤波 | 第63-64页 |
3.4.3 电路板布局 | 第64页 |
3.4.4 节能设计 | 第64页 |
3.5 蓝牙天线的设计和选择 | 第64-68页 |
3.5.1 天线的重要参数 | 第65页 |
3.5.2 蓝牙天线应用要求及分类 | 第65-68页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 | 第68-99页 |
4.1 USB数据传输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68-86页 |
4.1.1 WDM简介 | 第69-73页 |
4.1.2 车道固定端蓝牙检测器硬件部分的程序设计 | 第73-86页 |
4.2 车道微机的信息管理系统 | 第86-94页 |
4.2.1 用户界面与软件关键功能说明 | 第86-90页 |
4.2.2 自动收费计算机网络系统 | 第90-94页 |
4.3 车载蓝牙卡的软件设计 | 第94-99页 |
第5章 蓝牙局域网接入剖面技术的研究 | 第99-111页 |
5.1 蓝牙局域网接入剖面简介 | 第99-100页 |
5.2 剖面概述 | 第100-103页 |
5.3 用户接口方面 | 第103-104页 |
5.4 应用层 | 第104-105页 |
5.5 PPP | 第105-106页 |
5.6 RFCOMM | 第106-107页 |
5.7 业务发现 | 第107页 |
5.8 L2CAP | 第107页 |
5.9 链路管理 | 第107-108页 |
5.10 链路控制 | 第108-109页 |
5.11 管理实体程序 | 第109-111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致 谢 | 第119-120页 |
摘 要 | 第120-123页 |
ABSTRACT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