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金针茹色泽基因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英文摘要第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5页
    1 金针菇国内外生产栽培概况第9-10页
    2 子实体颜色与金针菇育种第10-11页
    3 分子标记及其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1-21页
        3.1 应用于食用菌研究的分子标记第12-14页
        3.2 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4-21页
    4 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在植物基因定位上的应用第21-25页
        4.1 BSA法在植物育性基因标记筛选及基因定位上的应用第22页
        4.2 BSA法在植物抗性基因标记筛选及基因定位上的应用第22-23页
        4.3 BSA法在植物形态、生理基因标记筛选及基因定位上的应用第23-25页
第二章 正交法提取金针菇DNA的研究第25-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1.1 供试菌株第25页
        1.2 培养基第25页
        1.3 仪器第25页
        1.4 正交设计方案第25-26页
        1.5 菌丝培养第26页
        1.6 DNA提取方法第26页
        1.7 吸光度检测第26-27页
        1.8 电泳检测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2.1 菌丝DNA吸光度(A=OD_(260))的分析结果第27-29页
        2.2 电泳检测结果第29页
    3 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金针菇RAPD扩增条件的优化第31-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1.1 供试菌株第31页
        1.2 试剂与仪器第31页
        1.3 模板DNA的制备与定量第31-32页
        1.4 RAPD反应体系组成与扩增条件第32页
        1.5 RAPD反应体系优化的单因素设计方案第32-33页
        1.6 PCR产物的检测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2.1 Mg~(2+)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33页
        2.2 模板DNA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33-34页
        2.3 Primer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34页
        2.4 dNTP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34页
        2.5 Taq酶浓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34页
        2.6 退火温度对RAPD扩增结果的影响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7页
        3.1 试验设计原则的分析第35页
        3.2 PCR反应条件的探索第35-37页
第四章 金针菇白色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第37-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1.1 供试菌株第37-39页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39页
        1.3 菌丝获得及DNA提取第39页
        1.4 等基因池的制备第39-40页
        1.5 RAPD反应及产物检测第40页
        1.6 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第40页
        1.7 连锁标记的分析及验证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2.1 引物筛选第40-41页
        2.2 标记验证及其遗传连锁分析第41-42页
    3 讨论第42-45页
        3.1 基因池菌株的选择第42-43页
        3.2 连锁标记验证菌株的选择第43页
        3.3 标记的稳定性问题第43-45页
第五章 金针菇白色基因的SCAR标记研究第45-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50页
        1.1 供试菌株第45页
        1.2 培养基与试剂第45-47页
        1.3 引物及序列第47页
        1.4 SCAR标记验证材料的获得第47-48页
        1.5 白色基因RAPD标记DNA的回收纯化第48页
        1.6 白色基因RAPD标记DNA的克隆与筛选第48页
        1.7 质粒DNA的提取与鉴定第48-49页
        1.8 白色基因RAPD标记DNA的序列测定与特异引物合成第49页
        1.9 SCAR标记的验证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2.1 子实体的培养第50-51页
        2.2 转化结果第51页
        2.3 质粒DNA的提取鉴定结果第51-52页
        2.4 白色基因RAPD标记DNA的序列分析第52-53页
        2.5 PCR扩增条件优化结果第53页
        2.6 SCAR标记的验证结果第53-56页
    3 讨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装箱船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模块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EVA的房地产公司骨干人员激励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