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贷款诈骗罪概述 | 第8-14页 |
一、贷款及贷款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8-10页 |
(一) 贷款的概念 | 第8-9页 |
(二) 贷款诈骗罪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贷款诈骗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一) 贷款诈骗犯罪的现状 | 第10-12页 |
(二) 贷款诈骗犯罪的特点 | 第12-13页 |
(三) 贷款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贷款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概况 | 第14-22页 |
一、贷款诈骗犯罪刑事立法的根据 | 第14-17页 |
(一) 贷款诈骗犯罪刑事立法的正当性 | 第15-16页 |
(二) 贷款诈骗犯罪立法的科学性 | 第16-17页 |
(三) 贷款诈骗犯罪刑事立法正当性与科学性的辨证统一 | 第17页 |
二、款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概况 | 第17-22页 |
(一) 主要西方国家贷款诈骗犯罪的立法概况 | 第17-20页 |
(二) 我国贷款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概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贷款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 第22-32页 |
一、客体特征 | 第22-23页 |
二、客观方面特征 | 第23-25页 |
三、主体特征 | 第25-29页 |
(一)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 第25页 |
(二) 单位不能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 | 第25-28页 |
(三)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犯罪的处理 | 第28-29页 |
四、主观方面特征 | 第29-32页 |
第四章 贷款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 第32-37页 |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2-34页 |
(一) 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的界限 | 第32-33页 |
(二) 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行为的界限 | 第33-34页 |
二、罪数问题 | 第34页 |
三、共犯问题 | 第34-35页 |
四、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 第35-36页 |
五、法条竟合问题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 第37-39页 |
一、关于“数额较大”的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 第37-38页 |
二、关于“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 第38页 |
三、关于“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贷款诈骗罪的刑罚适用 | 第38-39页 |
第六章 贷款诈骗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39-50页 |
一、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关于贷款诈骗罪规定的缺陷 | 第39-44页 |
(一) 法律规范的表述尚存不足,罪状及法定刑设置有待推敲 | 第39-43页 |
(二) 对一些应予犯罪化的贷款欺诈行为未规定为犯罪 | 第43-44页 |
二、德、俄、美三国立法例的相关规定 | 第44-45页 |
(一) 德国立法例的规定 | 第44页 |
(二) 俄罗斯立法例的规定 | 第44-45页 |
(三) 美国立法例的规定 | 第45页 |
三、我国贷款诈骗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 第45-50页 |
(一) 罪状的重新描述 | 第45-48页 |
(二) 关于法定刑的设置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声明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