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1.1.1 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 | 第9-10页 |
1.1.2 收缩和裂缝的关系 | 第10页 |
1.1.3 收缩的种类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试验 | 第18-23页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8-21页 |
2.1.1 试验原材料 | 第18-20页 |
2.1.2 试验配合比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1-22页 |
2.2.1 试件制作 | 第21-22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3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收缩机理及其影响规律分析 | 第23-33页 |
3.1 干燥收缩机理 | 第23-25页 |
3.1.1 毛细管张力理论 | 第23-24页 |
3.1.2 拆开压力理论 | 第24页 |
3.1.3 表面自由能变化理论 | 第24页 |
3.1.4 层间水理论 | 第24-25页 |
3.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分析 | 第25-28页 |
3.2.1 粉煤灰对混凝土收缩影响分析 | 第25-26页 |
3.2.2 矿粉对混凝土收缩影响分析 | 第26页 |
3.2.3 UEA 膨胀剂和聚丙烯纤维对收缩的影响分析 | 第26-28页 |
3.3 温度和湿度对收缩的影响分析 | 第28-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混凝土收缩变形预测 | 第33-51页 |
4.1 国内外常用收缩预测模型 | 第33-38页 |
4.1.1 ACI209 模型 | 第33-34页 |
4.1.2 CEB-FIP 系列模型 | 第34-35页 |
4.1.3 B-P 系列模型 | 第35-36页 |
4.1.4 GL2000 系列模型 | 第36-37页 |
4.1.5 建研(86)模型 | 第37页 |
4.1.6 王铁梦模型 | 第37-38页 |
4.2 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比较分析 | 第38-44页 |
4.2.1 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建立方法比较 | 第38-40页 |
4.2.2 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考虑因素的比较 | 第40-42页 |
4.2.3 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计算精度比较 | 第42-44页 |
4.3 收缩预测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44-49页 |
4.3.1 粉煤灰组收缩实测值和预测值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3.2 矿粉组收缩实测值和预测值对比分析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混凝土收缩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51-76页 |
5.1 混凝土湿度场 | 第51-54页 |
5.1.1 混凝土内部湿度场控制方程 | 第51-53页 |
5.1.2 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5.2 混凝土湿度场的数值求解 | 第54-58页 |
5.3 混凝土湿度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58-67页 |
5.3.1 湿度场模拟的重要参数 | 第59-61页 |
5.3.2 湿度场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61-62页 |
5.3.3 湿度场有限元模拟 | 第62-67页 |
5.4 干燥收缩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67-70页 |
5.4.1 湿度场和应变场的耦合分析 | 第67-69页 |
5.4.2 干燥收缩模拟的计算参数 | 第69-70页 |
5.5 数值模拟结果与验证 | 第70-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与建议 | 第77-78页 |
6.3 创新点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