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PPP 模式应用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PPP 项目评价及融资模式决策 | 第11页 |
1.2.3 政府监管理论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及其投资模式 | 第15-24页 |
2.1 基础设施项目的分类 | 第15-18页 |
2.1.1 项目分类 | 第15-16页 |
2.1.2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 | 第16-18页 |
2.2 政府直接投资模式 | 第18-20页 |
2.2.1 政府投资公共项目的必要性 | 第18页 |
2.2.2 政府直接投资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3 政府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3 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 | 第20-22页 |
2.3.1 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的必要性 | 第20页 |
2.3.2 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的投资方式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PPP 模式在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 | 第24-32页 |
3.1 PPP 模式应用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 | 第24页 |
3.2 PPP 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27页 |
3.2.1 PPP 模式的优劣势 | 第24-26页 |
3.2.2 PPP 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比较 | 第26-27页 |
3.2.3 PPP 模式适用性分析的结论 | 第27页 |
3.3 PPP 模式的运作方式 | 第27-29页 |
3.3.1 建设期补偿方式 | 第27-28页 |
3.3.2 运营期补偿方式 | 第28-29页 |
3.4 应用PPP 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PPP 融资模式决策 | 第32-45页 |
4.1 融资模式决策及其原则 | 第32-34页 |
4.1.1 融资模式决策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4.1.2 决策的原则 | 第33-34页 |
4.2 传统的PPP 融资模式决策方法 | 第34-36页 |
4.2.1 传统决策理论和方法 | 第34-35页 |
4.2.2 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4.3 物有所值理论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4.3.1 物有所值理论 | 第37页 |
4.3.2 物有所值评价方法 | 第37-41页 |
4.3.3 物有所值理论的应用前景 | 第41-42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42-43页 |
4.4.1 项目背景 | 第42页 |
4.4.2 应用物有所值进行融资模式决策 | 第42-43页 |
4.4.3 项目应用PPP 模式的结果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PPP 模式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政府监管 | 第45-55页 |
5.1 政府监管及其必要性 | 第45-46页 |
5.1.1 政府监管 | 第45页 |
5.1.2 政府对PPP 模式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监管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5.2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监管的成功经验 | 第46-48页 |
5.2.1 主要发达国家队公共事业项目的政府监管体制 | 第47-48页 |
5.2.2 国际经验的借鉴之处 | 第48页 |
5.3 我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政府监管的框架设计 | 第48-53页 |
5.3.1 PPP 模式政府监管的法制建设 | 第49-50页 |
5.3.2 实施PPP 模式下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监管的机构设置 | 第50-51页 |
5.3.3 政府监管手段 | 第51页 |
5.3.4 监管范围 | 第51-53页 |
5.4 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强政府监管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 | 第55-56页 |
6.2 研究限制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