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2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7-2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7-2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3.3 数据来源和说明 | 第29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9-3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31-5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34页 |
2.1.1 劳动力 | 第31-33页 |
2.1.2 劳动力市场 | 第33-34页 |
2.2 劳动力供求分析理论 | 第34-43页 |
2.2.1 劳动力供给分析理论 | 第34-38页 |
2.2.2 劳动力需求分析理论 | 第38-42页 |
2.2.3 劳动力供求的周期性变化 | 第42-43页 |
2.3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理论 | 第43-48页 |
2.3.1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 第44-45页 |
2.3.2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 第45-47页 |
2.3.3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 第47-48页 |
2.4 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 | 第48-51页 |
2.4.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 | 第48-49页 |
2.4.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49-50页 |
2.4.3 托达罗模型 | 第50-51页 |
2.5 其他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理论 | 第51-57页 |
2.5.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51-55页 |
2.5.2 效率工资理论 | 第55页 |
2.5.3 搜寻理论 | 第55-57页 |
第3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57-73页 |
3.1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57-61页 |
3.1.1 改革开放前劳动计划体制的作用 | 第57-58页 |
3.1.2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58-61页 |
3.2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 第61-70页 |
3.2.1 政策法规体系基本确立 | 第61-62页 |
3.2.2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 第62-65页 |
3.2.3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65-66页 |
3.2.4 市场分割依然存在 | 第66-70页 |
3.3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及信息公布 | 第70-73页 |
3.3.1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70-71页 |
3.3.2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公布 | 第71-73页 |
第4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 | 第73-89页 |
4.1 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变化 | 第73-75页 |
4.2 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结构特征 | 第75-83页 |
4.2.1 性别、年龄特征 | 第75-77页 |
4.2.2 文化、技能特征 | 第77-80页 |
4.2.3 职业特征 | 第80-82页 |
4.2.4 地区差异 | 第82-83页 |
4.3 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特点 | 第83-89页 |
4.3.1 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同时出现 | 第83-85页 |
4.3.2 农民工短缺由沿海向内地蔓延 | 第85-86页 |
4.3.3 技能型人才短缺与大学毕业生过剩 | 第86-89页 |
第5章 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因素分析 | 第89-113页 |
5.1 人口变动因素 | 第89-94页 |
5.1.1 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 | 第89-92页 |
5.1.2 劳动力数量的变动 | 第92-94页 |
5.2 经济发展因素 | 第94-105页 |
5.2.1 宏观经济发展影响劳动力总需求 | 第94-99页 |
5.2.2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 | 第99-100页 |
5.2.3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劳动力市场区域供求差异 | 第100-103页 |
5.2.4 实际工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 | 第103-105页 |
5.3 制度及政策因素 | 第105-113页 |
5.3.1 制度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105-109页 |
5.3.2 政策因素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 | 第109-113页 |
第6章 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13-137页 |
6.1 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113-126页 |
6.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 第113-119页 |
6.1.2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 第119-122页 |
6.1.3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 第122-126页 |
6.2 东部地区劳动力短缺与制造业的调整升级 | 第126-132页 |
6.2.1 劳动力短缺促使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 | 第126-128页 |
6.2.2 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在东部兴起 | 第128-132页 |
6.3 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132-137页 |
6.3.1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制造业发展优势 | 第132-134页 |
6.3.2 发展工业园区承接制造业转移 | 第134-137页 |
第7章 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对策 | 第137-159页 |
7.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 第137-141页 |
7.1.1 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137-140页 |
7.1.2 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第140-141页 |
7.2 调整人力资源培养目标,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 第141-147页 |
7.2.1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技能培训 | 第142-144页 |
7.2.2 调整大学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第144-145页 |
7.2.3 重视外来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 第145-147页 |
7.3 消除各种制度障碍,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 第147-151页 |
7.3.1 加快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改革 | 第147-149页 |
7.3.2 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一切利益 | 第149-150页 |
7.3.3 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 | 第150-151页 |
7.4 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 第151-159页 |
7.4.1 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152-153页 |
7.4.2 建立实施有效监管机制 | 第153-155页 |
7.4.3 加强城乡服务体系建设 | 第155-156页 |
7.4.4 推进劳动力市场对外开放 | 第156-159页 |
结论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