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运用自我表露团体训练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第12-24页
    1 自我表露的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自我表露的定义第12页
        1.2 自我表露的意义第12-15页
            1.2.1 自我表露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第12-13页
            1.2.2 自我表露是心理治疗的重要途径第13-14页
            1.2.3 自我表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第14-15页
            1.2.4 自我表露是了解自我的重要窗口第15页
        1.3 自我表露的相关理论第15-17页
            1.3.1 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第15-16页
            1.3.2 自我表露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Theory,SET)第16-17页
            1.3.3 自我表露的沟通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 ion privacymanagement,CPM)第17页
        1.4 自我表露的研究焦点第17-20页
            1.4.1 自我表露的主题第17-18页
            1.4.2 自我表露的对象第18页
            1.4.3 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第18页
            1.4.4 自我表露与人格特质第18页
            1.4.5 自我表露与亲密感第18-19页
            1.4.6 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第19页
            1.4.7 AIDS/HIV表露第19页
            1.4.8 儿童性侵犯(child sexual abuse,CSA)表露第19-20页
            1.4.9 情绪表露(emotional di sclosure)第20页
            1.4.10 创伤表露(disclosure of traumas)第20页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第20-24页
        2.1 心理健康的概念第20-21页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第21-22页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第22-24页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第22页
            2.3.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第22-24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24-26页
    1 问题提出第24-25页
    2 研究意义第25页
    3 研究假设第25-26页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第26-39页
    1 研究工具第26页
        1.1 自我表露问卷第26页
        1.2 UPI问卷第26页
        1.3 自编自我表露团体训练方案第26页
    2 研究对象第26-27页
    3 研究程序第27-29页
        3.1 选取团体成员第27页
        3.2 实施干预第27-29页
        3.3 后测第29页
    4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第29-33页
        4.1 干预前的数据分析第29-31页
            4.1.1 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第29-30页
            4.1.2 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第30-31页
        4.2 训练后的数据分析第31页
        4.3 训练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第31-33页
            4.3.1 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第31-32页
            4.3.2 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第32页
            4.3.3 团体训练前、后控制组的自我表露水平比较第32-33页
            4.3.4 团体训练前、后控制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第33页
    5 团体训练效果及分析第33-36页
        5.1 自我表露团体训练对心理健康不良新生的积极影响第33-34页
        5.2 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第34-36页
            5.2.1 团体训练的干预方式第34页
            5.2.2 团体训练的干预内容第34-36页
    6 结论及教学建议第36-39页
        6.1 结论第36页
        6.2 教学建议第36-37页
        6.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附录第41-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域光网络中基于p-Cycle的多播业务保护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师中介作用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