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图目录 | 第14-16页 |
表目录 | 第16-18页 |
1 绪论 | 第18-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4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8-21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21-24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32页 |
1.3.1 网商平台 | 第25-26页 |
1.3.2 众包概念 | 第26-27页 |
1.3.3 外包与众包 | 第27-29页 |
1.3.4 众包在中国:威客 | 第29-3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34-36页 |
1.5.1 选题视角 | 第34页 |
1.5.2 理论创新 | 第34-35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6-70页 |
2.1 智力资本要素研究综述 | 第36-44页 |
2.1.1 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 | 第36-39页 |
2.1.2 网络弱连带优势理论 | 第39-41页 |
2.1.3 网络组织与社会资本 | 第41-44页 |
2.2 维基创新理论综述 | 第44-55页 |
2.2.1 网络众包与用户创新 | 第45-47页 |
2.2.2 客户价值与成就动机 | 第47-49页 |
2.2.3 众包模式的创意长尾 | 第49-53页 |
2.2.4 用户体验与行为经济 | 第53-55页 |
2.3 协同自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 第55-62页 |
2.3.1 后现代协同自组织理论 | 第55-58页 |
2.3.2 众包改善了无边界组织 | 第58-59页 |
2.3.3 网络服务之协同商务 | 第59-62页 |
2.4 网络外部性文献综述 | 第62-68页 |
2.4.1 网站服务的增值业务 | 第63-65页 |
2.4.2 双边市场的盈利模式 | 第65-67页 |
2.4.3 众包传播网络外部性 | 第67-68页 |
2.5 文献总结与评述 | 第68-70页 |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 第70-98页 |
3.1 案例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70-72页 |
3.1.1 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3.1.2 样本选择 | 第71页 |
3.1.3 数据收集 | 第71-72页 |
3.2 众包平台案例 | 第72-88页 |
3.2.1 创新中心(InnoCentive.com):专注研发众包 | 第74-76页 |
3.2.2 任务中国(Taskcn.com):高级威客 | 第76-79页 |
3.2.3 猪八戒网(Zhubajie.com):悬客与威客 | 第79-84页 |
3.2.4 一品威客(Epweike.com):任务细分 | 第84-88页 |
3.3 案例间分析 | 第88-98页 |
3.3.1 案例协同要素对比分析 | 第88-91页 |
3.3.2 众包平台协同模型构建 | 第91-98页 |
4 众包模式网络资源协同研究 | 第98-126页 |
4.1 个人价值与个体潜能 | 第99-107页 |
4.1.1 客户、主体与中介 | 第100-104页 |
4.1.2 客户个人价值RVS | 第104-107页 |
4.2 众包模式的Move-e-CRM | 第107-117页 |
4.2.1 客户服务感知5GAP模型 | 第112-114页 |
4.2.2 客户需求KANO理论模型 | 第114-115页 |
4.2.3 客户满意指数ACSI模型 | 第115-117页 |
4.3 众包之互联网进化理论 | 第117-126页 |
4.3.1 众包“微内容”的消费 | 第119-122页 |
4.3.2 众包“微创意”的交易 | 第122-126页 |
5 众包网站的协同运营过程研究 | 第126-146页 |
5.1 众包模式的社区化组织 | 第127-131页 |
5.1.1 业务组件化与商机 | 第127-130页 |
5.1.2 众包网站渠道策略 | 第130-131页 |
5.2 众包平台的“云协同”运作 | 第131-139页 |
5.2.1 Web Service平台架构 | 第131-132页 |
5.2.2 “云端+云联”轻基因 | 第132-135页 |
5.2.3 “个人云”vs“企业云” | 第135-139页 |
5.3 众包平台盈利模式探寻 | 第139-146页 |
5.3.1 众包增值服务与双边市场 | 第140-141页 |
5.3.2 众包增值服务与交叉补贴 | 第141-146页 |
6 众包模式价值协同效应研究 | 第146-162页 |
6.1 众包协同的价值主张 | 第146-151页 |
6.1.1 共享价值驱动 | 第147-149页 |
6.1.2 云联价值体验 | 第149-151页 |
6.2 众包平台的价值传播 | 第151-157页 |
6.2.1 众包与众播 | 第151-154页 |
6.2.2 众包渠道价值 | 第154-157页 |
6.3 众包平台服务的信誉价值 | 第157-162页 |
6.3.1 众包过滤之口碑传播 | 第157-158页 |
6.3.2 众包网站的信誉反馈 | 第158-162页 |
7 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162-210页 |
7.1 变量设计与指标选择 | 第162-174页 |
7.1.1 自变量-众包的协同创新 | 第162-165页 |
7.1.2 因变量-平台的协同效果 | 第165-170页 |
7.1.3 调节变量-任务类型和交易方式 | 第170-174页 |
7.2 问卷形成与数据收集 | 第174-178页 |
7.2.1 问卷设计 | 第175-176页 |
7.2.2 数据收集 | 第176-177页 |
7.2.3 分析方法 | 第177-178页 |
7.3 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 第178-191页 |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78-181页 |
7.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81-187页 |
7.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87-191页 |
7.4 众包协同效果的SEM建模与检验 | 第191-204页 |
7.4.1 初步数据分析 | 第191-192页 |
7.4.2 模型初步拟合 | 第192-195页 |
7.4.3 模型的修正确定 | 第195-198页 |
7.4.4 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 第198-204页 |
7.5 分析与讨论 | 第204-210页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10-218页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210-214页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14-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2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232-234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234-238页 |
附录3 研究成果 | 第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