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劳动科学论文--职业培训论文

中国劳动力培训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导论第12-25页
    1.1 选题立据与研究意义第12-18页
        1.1.1 由实践提出的问题第12-14页
        1.1.2 劳动力培训政策: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内容第14-16页
        1.1.3 劳动力培训政策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6-18页
        1.1.4 劳动力培训政策的研究意义第18页
    1.2 劳动力培训的主要概念第18-20页
    1.3 研究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0-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难点第22-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研究重点、难点第23-24页
    1.5 研究创新与后续研究第24-25页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4页
        1.5.2 后续研究展望第24-25页
2.研究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第25-51页
    2.1 国外文献回顾第25-35页
        2.1.1 劳动力培训模式的相关研究第25-27页
        2.1.2 劳动力培训方式与效应的相关研究第27-31页
        2.1.3 青年劳动力培训的相关研究第31-33页
        2.1.4 劳动力培训与政府(公共组织)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第33-35页
    2.2 国内文献回顾第35-42页
        2.2.1 国内学者关于国际比较的研究第35-36页
        2.2.2 关于中国劳动力培训的研究第36-39页
        2.2.3 国内研究文献评析第39-42页
    2.3 劳动力培训的基础理论第42-51页
        2.3.1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第42-43页
        2.3.2 人力资本理论第43-44页
        2.3.3 社会福利模式分类理论第44-45页
        2.3.4 政府干预理论第45-48页
        2.3.5 结构性失业理论第48-51页
3.比较福利模式——一个劳动力培训模式的分析框架第51-64页
    3.1 劳动力培训模式的分类第51-54页
        3.1.1 福利模式第52-53页
        3.1.2 劳动力培训模式第53-54页
    3.2 自由、合作、政府引导型三类劳动力培训模式第54-61页
        3.2.1 比较维度一:三类劳动力培训模式与教育体系的关系第55-56页
        3.2.2 比较维度二:三类劳动力培训模式与劳动力市场关联的差异性第56-58页
        3.2.3 比较维度三:国家与社会力量在劳动力培训模式中的角色差异第58-60页
        3.2.4 其他比较维度:财政来源和劳动力培训制度稳健性与平等性第60-61页
    3.3 劳动力培训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第61-64页
        3.3.1 自由、合作、政府引导三类劳动力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第61-62页
        3.3.2 劳动力培训模式研究的作用与启示第62-64页
4.劳动力培训政策的国际经验第64-88页
    4.1 美国劳动力培训:福利救助性质的人力政策第64-76页
        4.1.1 美国劳动力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第65-67页
        4.1.2 1962-1973《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第67-70页
        4.1.3 1973-1982《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第70-74页
        4.1.4 1982-1998《工作培训伙伴关系法案》第74-76页
    4.2 德国劳动力培训:职业资格质量控制的工具第76-83页
        4.2.1 德国的双元制第76-78页
        4.2.2 德国劳动力培训的经费机制第78-79页
        4.2.3 德国职业资格质量控制与认定机制的历史形成第79-81页
        4.2.4 德国的“二元制”所面临的困境第81-83页
    4.3 法国劳动力培训:欧盟职业资格框架的原型第83-88页
        4.3.1 法国全国职业资格框架标准的建立第83-85页
        4.3.2 法国的失业培训政策第85-86页
        4.3.3 法国劳动力培训的主要特征第86-88页
5.中国劳动力培训政策的发展历程第88-124页
    5.1 清末民国:从民间“艺徒制”到国家“培训政策”第88-94页
        5.1.1 清末民国“教养并重”的社会救助第88-90页
        5.1.2 清末民国外烁性的技工训练与职业教育第90-94页
    5.2 建国后劳动力培训的政策体系第94-101页
        5.2.1 反失业政策中的失业培训第94-97页
        5.2.2 职业教育政策的阶段性特征第97-101页
    5.3 劳动力培训的相关政策与发展规模第101-111页
        5.3.1 劳动力培训的相关政策第102-104页
        5.3.2 劳动力培训的发展规模第104-111页
    5.4 中国劳动力培训经费分担的实证研究第111-124页
        5.4.1 整体性劳动力培训经费的分担结构第111-113页
        5.4.2 分类别劳动力培训经费的分担结构第113-121页
        5.4.3 省际间劳动力培训经费的差异性研究第121-124页
6.中国劳动力培训政策的个案考察——以浙江长兴县为例第124-148页
    6.1 劳动力培训地方政策的实践过程与效用第124-133页
        6.1.1 培训政策的规制:标准与形式第125-126页
        6.1.2 培训政策的实践:范围与效果第126-133页
    6.2 劳动力培训地方政策的发展与博弈第133-144页
        6.2.1 渐进主义:培训政策的执行过程第134-136页
        6.2.2 冲突与博弈:培训政策的执行能力第136-144页
    6.3 地方性劳动力培训政策的反思第144-148页
        6.3.1 内隐价值:打破身份制与促进就业第144-145页
        6.3.2 培训政策:一种“混合型”政策工具第145-146页
        6.3.3 培训模式:地方政府主导型第146-148页
7.中国劳动力培训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反思第148-175页
    7.1 中国劳动力培训机制的双重“二元性”特征第148-154页
        7.1.1 第一重分割:主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分割第148-150页
        7.1.2 第二重分割: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的“二元性”分割第150-152页
        7.1.3 劳动力培训机制双重“二元性”的成因第152-154页
    7.2 中国劳动力培训模式的理论反思第154-161页
        7.2.1 中国劳动力培训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第155-157页
        7.2.2 中国劳动力培训的理论模式选择——政府引导市场型模式第157-161页
    7.3 青年劳动力培训机制优化的政策建议第161-175页
        7.3.1 未来十年我国青年劳动力培训规模的预测分析第162-168页
        7.3.2 重新审视青年培训政策上的福利理念与政府责任第168-172页
        7.3.3 构建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第172-175页
8.参考文献第175-195页
    8.1 中文文献第175-185页
    8.2 外文文献第185-195页
9.附表第195-199页
    9.1 劳动力培训发展规模与经费的相关原始数据第195-196页
    9.2 未来十年我国青年劳动力培训规模的相关预测数据第196-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随机时滞系统的分析及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综合研究
下一篇:长通道内热浮力驱动流流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