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概述 | 第10-14页 |
1.1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概念 | 第10页 |
1.2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特征 | 第10-12页 |
1.2.1 庭前审查的强制性 | 第10-11页 |
1.2.2 庭前审查的简易性 | 第11页 |
1.2.3 庭前审查的中间性 | 第11-12页 |
1.2.4 庭前审查的形式性 | 第12页 |
1.3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演变 | 第12-14页 |
第2章 国外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以预审程序为线索 | 第14-23页 |
2.1 预审制度的含义 | 第14-15页 |
2.2 预审程序的法律性质 | 第15-17页 |
2.3 预审程序的基本功能 | 第17-19页 |
2.4 预审程序的基本原则 | 第19-23页 |
2.4.1 控辩平等原则 | 第19-20页 |
2.4.2 适度公开原则 | 第20页 |
2.4.3 适度对抗原则 | 第20-21页 |
2.4.4 明晰争议原则 | 第21-22页 |
2.4.5 防止预断原则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3-27页 |
3.1 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1.1 不当公诉泛滥,损害被告人合法权利 | 第23-24页 |
3.1.2 缺乏必要制约,导致公诉权不当扩张 | 第24页 |
3.1.3 审判准备不足,致使刑事诉讼效率低 | 第24-25页 |
3.2 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完善对策——以庭前预审程序的构建为路径 | 第27-37页 |
4.1 我国构建庭前预审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0页 |
4.1.1 我国构建庭前预审程序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4.1.2 我国构建庭前预审制度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4.2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的具体建构 | 第30-37页 |
4.2.1 预审法官的设置及其职权 | 第30-31页 |
4.2.2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4.2.3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的启动与放弃 | 第32-33页 |
4.2.4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的模式与方式 | 第33页 |
4.2.5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的审查内容及证明标准 | 第33-34页 |
4.2.6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中的证据开示 | 第34-35页 |
4.2.7 我国庭前预审制度的终结 | 第35页 |
4.2.8 我国庭前预审程序的救济机制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