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5-56页 |
·血栓的形成机理 | 第16-18页 |
·抗凝疗法 | 第18-20页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第18页 |
·肝素 | 第18-19页 |
·类肝素 | 第19页 |
·水蛭素和重组水蛭素 | 第19页 |
·香豆素类药 | 第19页 |
·其他抗凝药物 | 第19-20页 |
·溶栓疗法 | 第20-31页 |
·纤溶系统 | 第20-23页 |
·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纳豆激酶研究进展 | 第31-40页 |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 第33-34页 |
·纳豆激酶的溶栓特性 | 第34页 |
·纳豆激酶的溶栓作用机制 | 第34-36页 |
·纳豆激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36-38页 |
·纳豆激酶的活性检测方法 | 第38-40页 |
·酶的分子改造 | 第40-50页 |
·酶分子改造的研究方法 | 第41-48页 |
·分子改造技术的应用 | 第48-49页 |
·酶的分子改造 | 第49-50页 |
·同源建模 | 第50-53页 |
·同源建模原理及步骤 | 第50-51页 |
·同源建模的应用 | 第51-53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53-56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53-54页 |
·研究内容 | 第54-55页 |
·技术路线 | 第55-5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6-63页 |
·实验材料 | 第56-63页 |
·分离菌株样品来源 | 第56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56-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页 |
·实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58-6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63-97页 |
·纤溶酶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63页 |
·菌种鉴定 | 第63-69页 |
·生理生化实验 | 第63-68页 |
·分子鉴定 | 第68-69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69-70页 |
·纤维蛋白原平板的配制 | 第69-70页 |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0页 |
·酶活检测 | 第70页 |
·pro-NK 基因的克隆测序与分析 | 第70-97页 |
·枯草杆菌DNA 的提取 | 第70-71页 |
·纳豆激酶基因的PCR 扩增 | 第71页 |
·电泳检测 | 第71页 |
·目的核苷酸片段克隆测序 | 第71-74页 |
·pro-NK 基因在BL21(DE3)中的表达 | 第74-81页 |
·pro-NK 基因在枯草杆菌WB800 中的表达 | 第81-85页 |
·pro-NK 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 中的表达 | 第85-94页 |
·纳豆激酶的定点突变与同源建模 | 第94-97页 |
·同源建模 | 第97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97-129页 |
·尿激酶活性标准曲线 | 第97-98页 |
·菌种筛选 | 第98页 |
·菌种鉴定 | 第98-104页 |
·菌株形态观察 | 第98-100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100-101页 |
·分子鉴定 | 第101-104页 |
·菌株Na-002 的生长曲线 | 第104-106页 |
·枯草杆菌纤溶酶基因的克隆测序与分析 | 第106-108页 |
·pET32a-pro-NK 载体的构建与pro-NK 基因的表达 | 第108-110页 |
·pET-32a-pro-NK 包涵体蛋白复性后的酶活测定 | 第110-112页 |
·纳豆激酶的变性和复性 | 第110-112页 |
·枯草杆菌表达载体pWB980-pro-NK 的构建与表达 | 第112-115页 |
·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115-121页 |
·纳豆芽孢杆菌纳豆激酶基因编码序列的克隆 | 第115-116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第116-117页 |
·线性化质粒DNA 的制备 | 第117-118页 |
·毕赤酵母转化 | 第118页 |
·酵母转化子的菌落PCR 筛选和鉴定(如图3-21 所示 | 第118-119页 |
·酵母工程菌的培养和纳豆激酶的诱导分泌表达 | 第119-121页 |
·纳豆激酶的定点突变与同源建模 | 第121-129页 |
·纳豆激酶的定点突变 | 第121-127页 |
·同源建模 | 第127-129页 |
5 总结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29-130页 |
·建议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