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换视角下的《功夫熊猫》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目标 | 第15-18页 |
1.4.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6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研究 | 第1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2 可行性研究 | 第19页 |
1.7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9-20页 |
第2章 从中国到美国——空间维度的文化转换 | 第20-31页 |
2.1 故事情节的转换 | 第20-22页 |
2.2 人物形象的转换 | 第22-27页 |
2.2.1 熊猫 | 第22-24页 |
2.2.2 鸭子爸爸和熊猫儿子 | 第24-25页 |
2.2.3 乌龟大师 | 第25-26页 |
2.2.4 沈王爷 | 第26-27页 |
2.3 语言的转换——中国特色和美式幽默 | 第27-28页 |
2.4 艺术风格的转换——水墨风格和立体动画 | 第28页 |
2.5 功夫的转换——修身和平天下 | 第28-29页 |
2.6 其他元素的转换 | 第29-31页 |
第3章 从传统到现代——时间维度的文化转换 | 第31-44页 |
3.1 对儒家智慧的转换 | 第31-37页 |
3.1.1 从长幼有序到平等自由 | 第32-34页 |
3.1.2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 第34-35页 |
3.1.3 从感化教育到直接对决 | 第35-36页 |
3.1.4 其他思想的转换 | 第36-37页 |
3.2 对道家智慧的转换 | 第37-39页 |
3.3 对佛家智慧的转换 | 第39-40页 |
3.4 对武侠精神的转换 | 第40-42页 |
3.5 对其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 第42-44页 |
第4章 《功夫熊猫》借用中国文化的原因及手法 | 第44-52页 |
4.1 借用中国文化的原因 | 第44-45页 |
4.1.1 传播本国价值观念 | 第44页 |
4.1.2 商业目的的驱使 | 第44-45页 |
4.2 文化借用成功的原因 | 第45-48页 |
4.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价值 | 第45页 |
4.2.2 普世价值的“光环” | 第45-48页 |
4.3 文化转换的手法 | 第48-52页 |
4.3.1 去情景化——去异 | 第49-50页 |
4.3.2 本质化——求同 | 第50-51页 |
4.3.3 再情景化——结合 | 第51-52页 |
第5章 文化转换成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52-57页 |
5.1 文化转换成功的经验 | 第52-53页 |
5.1.1 跟随时代的需求 | 第52-53页 |
5.1.2 好莱坞式的制作方式 | 第53页 |
5.2 对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53-57页 |
5.2.1 中国动画中出现的问题 | 第54-55页 |
5.2.2 中国动画如何进行文化转换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