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关键词释义 | 第9-10页 |
1.1.1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 | 第9页 |
1.1.2 村民自治 | 第9页 |
1.1.3 乡政村治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朝阳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的现状分析 | 第16-30页 |
2.1 朝阳县和所辖镇村的概况 | 第16-17页 |
2.1.1 朝阳县的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2.1.2 朝阳县所辖镇村的基本情况 | 第17页 |
2.2 朝阳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现状 | 第17-21页 |
2.2.1 乡镇政府职能与角色 | 第17-18页 |
2.2.2 村委会职能与角色 | 第18-20页 |
2.2.3 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现状 | 第20-21页 |
2.3 朝阳县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中的现实困境 | 第21-23页 |
2.3.1 乡村关系未能完全理顺 | 第21-22页 |
2.3.2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存在脱节和错位的现象 | 第22页 |
2.3.3 村委会的行政附属化 | 第22-23页 |
2.4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2.4.1 传统管理体制根深蒂固 | 第23-24页 |
2.4.2 现行政策法规不完善 | 第24-25页 |
2.4.3 乡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 第25-26页 |
2.4.4 村民自治能力比较低 | 第26-28页 |
2.4.5 农村经济发展薄弱 | 第28-30页 |
3 朝阳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的方案论证 | 第30-42页 |
3.1 理论与实践依据 | 第30-34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30-31页 |
3.1.2 典型实践经验介绍 | 第31-33页 |
3.1.3 实践经验的分析与启示 | 第33-34页 |
3.2 朝阳县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的方案设计 | 第34-38页 |
3.2.1 乡镇政府主要职权的界定 | 第35页 |
3.2.2 村委会主要职权的界定 | 第35-36页 |
3.2.3 村民参与的主要渠道 | 第36-37页 |
3.2.4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互动方式 | 第37-38页 |
3.3 朝阳县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42页 |
3.3.1 前期基础条件分析 | 第38-40页 |
3.3.2 预期效果分析 | 第40-42页 |
4 朝阳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 第42-50页 |
4.1 改革朝阳县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管理体制 | 第42-43页 |
4.1.1 转变压力型管理方式 | 第42页 |
4.1.2 调整乡镇政府管理职能 | 第42-43页 |
4.1.3 发挥乡镇人大的监督作用 | 第43页 |
4.2 完善朝阳县乡镇政府指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 | 第43-46页 |
4.2.1 合理规范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职权范围 | 第43-44页 |
4.2.2 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 | 第44-45页 |
4.2.3 加大政务村务公开力度 | 第45-46页 |
4.3 提高朝阳县乡村干部和村民的综合素质 | 第46-47页 |
4.3.1 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 | 第46-47页 |
4.3.2 提升村民对自治的认识和自治能力 | 第47页 |
4.4 增强朝阳县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 第47-50页 |
4.4.1 大力发展和扶植农村合作社组织 | 第47-48页 |
4.4.2 搞活农村集体经济 | 第48页 |
4.4.3 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