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关键词释义 | 第13-15页 |
1.2.1 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 | 第13-14页 |
1.2.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 第14页 |
1.2.3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 第14-15页 |
1.2.4 企业社会责任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非公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2.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和社会属性 | 第22-24页 |
2.1.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和类型 | 第22页 |
2.1.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属性 | 第22-23页 |
2.1.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 第23-24页 |
2.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7页 |
2.2.1 社会管理的复杂性期待参与者的多元化 | 第24页 |
2.2.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符合公共管理新趋势 | 第24-25页 |
2.2.3 部分公共服务的民间提供有助于政府社会职能转移 | 第25-26页 |
2.2.4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有助于稳定社会的构建 | 第26-27页 |
2.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能性分析 | 第27-30页 |
2.3.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具有社会参与的心理诉求 | 第27-28页 |
2.3.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安排 | 第28页 |
2.3.3 社会体制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参与提供了体制空间 | 第28-30页 |
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30-46页 |
3.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调查——以大连为例 | 第30-32页 |
3.1.1 调研的动机和目的 | 第30页 |
3.1.2 调研的范围、采取的方法 | 第30-31页 |
3.1.3 调研样本的选择 | 第31页 |
3.1.4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3.2 大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成绩 | 第32-35页 |
3.2.1 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 | 第32-33页 |
3.2.2 就业与社会服务 | 第33页 |
3.2.3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第33-34页 |
3.2.4 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 第34页 |
3.2.5 赞助社区文化建设 | 第34-35页 |
3.3 大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表现 | 第35-40页 |
3.3.1 认知水平偏低 | 第35-36页 |
3.3.2 缺少内部规制 | 第36页 |
3.3.3 参与深度不够 | 第36-37页 |
3.3.4 参与方式单一 | 第37-39页 |
3.3.5 准入领域狭窄 | 第39页 |
3.3.6 社会认同不高 | 第39-40页 |
3.4 大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0-42页 |
3.4.1 体制空间的局限性 | 第40页 |
3.4.2 文化容忍程度不足 | 第40页 |
3.4.3 理论研究薄弱 | 第40-41页 |
3.4.4 政策法规缺位 | 第41页 |
3.4.5 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 第41-42页 |
3.4.6 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 | 第42页 |
3.5 亿达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42-46页 |
3.5.1 亿达企业集团的概况 | 第42-43页 |
3.5.2 亿达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 第43-44页 |
3.5.3 亿达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44-46页 |
4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 第46-56页 |
4.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 第46-47页 |
4.1.1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 第46页 |
4.1.2 有助于强化公民社会参与意识 | 第46页 |
4.1.3 有助于引领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念 | 第46-47页 |
4.1.4 有助于促进全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升华 | 第47页 |
4.2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框架 | 第47-51页 |
4.2.1 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 第47-48页 |
4.2.2 创新的路径选择和模式设计 | 第48-49页 |
4.2.3 创新的机制保障 | 第49-51页 |
4.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府引领 | 第51-53页 |
4.3.1 完善政策导向 | 第51-52页 |
4.3.2 严格法律制定和执行 | 第52页 |
4.3.3 倡导社会舆论支持 | 第52页 |
4.3.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4.3.5 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 | 第53页 |
4.4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自我完善 | 第53-56页 |
4.4.1 自身提升:建设适应新要求的党团工会组织 | 第53-54页 |
4.4.2 文化自觉:整合与重塑新型的企业责任文化 | 第54页 |
4.4.3 心理准备:形成具有社会管理职责的企业心态 | 第54-55页 |
4.4.4 战略规制:完善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内部制度安排 | 第55页 |
4.4.5 实践激励:体验企业与社会整合带来的成就感觉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9-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