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关键词释义第13-15页
        1.2.1 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第13-14页
        1.2.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第14页
        1.2.3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第14-15页
        1.2.4 企业社会责任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0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非公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第22-30页
    2.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和社会属性第22-24页
        2.1.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和类型第22页
        2.1.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属性第22-23页
        2.1.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第23-24页
    2.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分析第24-27页
        2.2.1 社会管理的复杂性期待参与者的多元化第24页
        2.2.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符合公共管理新趋势第24-25页
        2.2.3 部分公共服务的民间提供有助于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第25-26页
        2.2.4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有助于稳定社会的构建第26-27页
    2.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能性分析第27-30页
        2.3.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具有社会参与的心理诉求第27-28页
        2.3.2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安排第28页
        2.3.3 社会体制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参与提供了体制空间第28-30页
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第30-46页
    3.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调查——以大连为例第30-32页
        3.1.1 调研的动机和目的第30页
        3.1.2 调研的范围、采取的方法第30-31页
        3.1.3 调研样本的选择第31页
        3.1.4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第31-32页
    3.2 大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成绩第32-35页
        3.2.1 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第32-33页
        3.2.2 就业与社会服务第33页
        3.2.3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第33-34页
        3.2.4 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34页
        3.2.5 赞助社区文化建设第34-35页
    3.3 大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表现第35-40页
        3.3.1 认知水平偏低第35-36页
        3.3.2 缺少内部规制第36页
        3.3.3 参与深度不够第36-37页
        3.3.4 参与方式单一第37-39页
        3.3.5 准入领域狭窄第39页
        3.3.6 社会认同不高第39-40页
    3.4 大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第40-42页
        3.4.1 体制空间的局限性第40页
        3.4.2 文化容忍程度不足第40页
        3.4.3 理论研究薄弱第40-41页
        3.4.4 政策法规缺位第41页
        3.4.5 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第41-42页
        3.4.6 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第42页
    3.5 亿达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案例分析第42-46页
        3.5.1 亿达企业集团的概况第42-43页
        3.5.2 亿达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第43-44页
        3.5.3 亿达企业集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第44-46页
4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第46-56页
    4.1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第46-47页
        4.1.1 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第46页
        4.1.2 有助于强化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第46页
        4.1.3 有助于引领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念第46-47页
        4.1.4 有助于促进全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升华第47页
    4.2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框架第47-51页
        4.2.1 创新的目标和原则第47-48页
        4.2.2 创新的路径选择和模式设计第48-49页
        4.2.3 创新的机制保障第49-51页
    4.3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府引领第51-53页
        4.3.1 完善政策导向第51-52页
        4.3.2 严格法律制定和执行第52页
        4.3.3 倡导社会舆论支持第52页
        4.3.4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第52-53页
        4.3.5 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第53页
    4.4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自我完善第53-56页
        4.4.1 自身提升:建设适应新要求的党团工会组织第53-54页
        4.4.2 文化自觉:整合与重塑新型的企业责任文化第54页
        4.4.3 心理准备:形成具有社会管理职责的企业心态第54-55页
        4.4.4 战略规制:完善企业参与社会管理的内部制度安排第55页
        4.4.5 实践激励:体验企业与社会整合带来的成就感觉第55-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附录A 调查问卷第59-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探析
下一篇:朝阳县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