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关键词释义 | 第10-11页 |
1.2.1 绩效考评 | 第10-11页 |
1.2.2 乡镇科级领导干部 | 第11页 |
1.3 国内外对绩效考评的研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对绩效考评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对绩效考评的研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现状及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17-30页 |
2.1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现状 | 第17-25页 |
2.1.1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队伍现状 | 第17页 |
2.1.2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现行的绩效考评方法 | 第17-25页 |
2.2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存在问题 | 第25-28页 |
2.2.1 考评主体力量仍然薄弱 | 第25-26页 |
2.2.2 领导干部考评和乡镇考评衔接不够紧密 | 第26页 |
2.2.3 考评指标过于倾向经济指标 | 第26-27页 |
2.2.4 考评方法过于简单 | 第27页 |
2.2.5 考评结果运用不充分 | 第27-28页 |
2.3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2.3.1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考评价值导向 | 第28页 |
2.3.2 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28-29页 |
2.3.3 没有对领导干部个人实绩考核进行深入探索 | 第29-30页 |
3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改进方案设计 | 第30-45页 |
3.1 绩效考评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 第30-34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30-31页 |
3.1.2 国内的实践基础 | 第31-34页 |
3.2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指标设计 | 第34-41页 |
3.2.1 考评指标选取的导向性原则 | 第34页 |
3.2.2 考评指标的选择 | 第34-40页 |
3.2.3 考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主体与方法 | 第41-43页 |
3.3.1 考评主体 | 第41页 |
3.3.2 考评方法 | 第41-43页 |
3.4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结果及其应用 | 第43-45页 |
3.4.1 考评结果的计算方法 | 第43页 |
3.4.2 考评结果的应用 | 第43-45页 |
4 朝阳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的对策及建议 | 第45-50页 |
4.1 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 第45-47页 |
4.1.1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有关制度 | 第45-46页 |
4.1.2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反馈和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4.2 加强绩效考评主体建设 | 第47-48页 |
4.2.1 提高考评主体素质 | 第47页 |
4.2.2 培育多元考评主体 | 第47-48页 |
4.3 完善和升级绩效考评办法 | 第48-50页 |
4.3.1 考核好领导干部个人实绩 | 第48页 |
4.3.2 切实发挥好“民主”在考评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4.3.3 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