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 Abstract | 第4-11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2 1.1 引言 | 第11-12 1.2 材料科学研究的新方向—金属有机配合材料 | 第12-13 1.3 分析技术在金属有机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13-16 1.3.1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13-14 1.3.2 红外光谱技术 | 第14 1.3.3 热分析技术 | 第14 1.3.4 紫外光谱技术 | 第14-15 1.3.5 发光光谱技术 | 第15 1.3.6 电子显微技术 | 第15 1.3.7 核磁与质谱技术 | 第15-16 1.4 金属有机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6-24 1.4.1 在发光方面的应用 | 第16-19 1.4.1.1 在荧光方面的应用 | 第16-18 1.4.1.2 在近红外发光方面的应用 | 第18-19 1.4.2 在磁性方面的应用 | 第19-20 1.4.3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0-21 1.4.4 在气体储存方面的应用 | 第21 1.4.5 在气体选择性吸附和分离方面的应用 | 第21-22 1.4.6 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 第22-23 1.4.7 在药物储存和传递方面的应用 | 第23-24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24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24-26 参考文献 | 第26-32 第二章 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2-39 2.1 合成原料 | 第32 2.2 实验仪器 | 第32 2.3 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2-37 2.3.1 银系列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2-33 2.3.1.1 配合材料[H_2ppdb] (1) 的合成 | 第32-33 2.3.1.2 配合材料[Ag(Hppdb)(H_2ppdb)] (2) 的合成 | 第33 2.3.1.3 配合材料[AgHppdb]_n (3) 的合成 | 第33 2.3.1.4 配合材料{[Ag_2(Hppdb)_2(bpe)]·5.5H_2O}_n (4) 的合成 | 第33 2.3.2 稀土系列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3-35 2.3.2.1 配合材料{[Pr(ppdb)(Hppdb)(H_2O)_2]·2H_2O}_n (5) 的合成 | 第33-34 2.3.2.2 配合材料{[Nd(ppdb)(Hppdb)(H_2O)_2]·2H_2O}_n (6) 的合成 | 第34 2.3.2.3 配合材料{[Sm(ppdb)(Hppdb)(H_2O)_2]·2H_2O}_n (7) 的合成 | 第34 2.3.2.4 配合材料{[Eu(ppdb)(Hppdb)(H_2O)-2]·2H_2O}_n (8) 的合成 | 第34 2.3.2.5 配合材料{[Tb(ppdb)(Hppdb)(H_2O)_2]·2H_2O}_n (9) 的合成 | 第34-35 2.3.2.6 配合材料{[P12(ppdb)_3(H_2O)4]·2H_2O}_n (10) 的合成 | 第35 2.3.3 d~(10)-苯二甲酸系列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5-37 2.3.3.1 配合材料[Zn(pht)(bth)_(0.5)(H_2O)]_n (11) 的合成 | 第35 2.3.3.2 配合材料[Cd(pht)(bth)_(0.5)(H_2O)]_n (12) 的合成 | 第35 2.3.3.3 配合材料{[Cd_2(ip)_2(bte)(H_2O)2]·2H_2O}_n (13) 的合成 | 第35-36 2.3.3.4 配合材料{[Zn(ip)(btp)(H_2O)]·2H_2O}_n (14) 的合成 | 第36 2.3.3.5 配合材料{[Cd_2(ip)_2(btp)2(H_2O)2]·5H_2O}_n (15) 的合成 | 第36 2.3.3.6 配合材料[Zn(ip)(bth)]_n (16) 的合成 | 第36 2.3.3.7 配合材料[Cd(bdc)(bth)(H_2O)2]_n (17) 的合成 | 第36-37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 2.4.1 合成方法讨论 | 第37-38 2.4.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38-39 第三章 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39-83 3.1 实验仪器 | 第39 3.2 晶体结构测试 | 第39 3.3 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39-59 3.3.1 银系列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39-44 3.3.1.1 有机共轭配体[H_2ppdb] (1) 的晶体结构 | 第39-40 3.3.1.2 配合材料[Ag(Hppdb)(H_2ppdb)] (2) 的晶体结构 | 第40-42 3.3.1.3 配合材料[AgHppdb]_n (3) 的晶体结构 | 第42-43 3.3.1.4 配合材料{[Ag_2(Hppdb)_2(bpe)]·5.5H_2O}_n (4) 的晶体结构 | 第43-44 3.3.2 稀土系列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44-49 3.3.2.1 配合材料{[Ln(ppdb)(Hppdb)(H_2O)_2]·2H_2O}_n (Ln = Pr(5),Nd(6),Sm(7),Eu(8),Tb(9))的晶体结构 | 第45-47 3.3.2.2 配合材料{[P12(ppdb)_3(H_2O)_4]·2H_2O}_n (10) 的晶体结构 | 第47-49 3.3.3 d10-苯二甲酸系列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49-59 3.3.3.1 配合材料[Zn(pht)(bth)_(0.5)(H_2O)]_n (11) 的晶体结构 | 第49-51 3.3.3.2 配合材料[Cd(pht)(bth)_(0.5)(H_2O)]_n (12) 的晶体结构 | 第51-52 3.3.3.3 配合材料{[Cd_2(ip)_2(bte)(H_2O)_2]·2H_2O}_n (13) 的晶体结构 | 第52-54 3.3.3.4 配合材料{[Zn(ip)(btp)(H_2O)]·2H_2O}_n (14)与{[Cd_2(ip)2(btp)2(H_2O)]5H_2O}_n (15) 的晶体结构 | 第54-56 3.3.3.5 配合材料[Zn(ip)(bth)_(0.5)]_n (16) 的晶体结构 | 第56-58 3.3.3.6 配合材料[Cd(bdc)(bth)(H_2O)_2]_n (17) 的晶体结构 | 第58-59 3.4 本章小结 | 第59-80 参考文献 | 第80-83 第四章 配合材料的表证与发光性能 | 第83-106 4.1 实验仪器 | 第83 4.2 配合材料的表证 | 第83-100 4.2.1 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3-91 4.2.1.1 银系列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3-86 4.2.1.2 稀土系列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6-87 4.2.1.3 d~(10)-苯二甲酸系列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7-91 4.2.2 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91-95 4.2.2.1 银系列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91-92 4.2.2.2 稀土系列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92-93 4.2.2.3 d~(10)-苯二甲酸系列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93-95 4.2.3 配合材料的荧光性质 | 第95-99 4.2.3.1 银系列配合材料的荧光性质 | 第95-96 4.2.3.2 稀土系列配合材料的荧光性质 | 第96-98 4.2.3.3 d~(10)-苯二甲酸系列配合材料的荧光性质 | 第98-99 4.2.4 配合材料的近红外发光性能 | 第99-100 4.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 参考文献 | 第101-106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6-107 5.1.1 关于合成 | 第106 5.1.2 关于配合材料表证 | 第106 5.1.3 发光性能 | 第106-107 5.2 未来工作的设想 | 第107-108 附录 | 第108-111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