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3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贫困 | 第19页 |
2.1.2 反贫困 | 第19-20页 |
2.1.3 精准扶贫 | 第20-21页 |
2.1.4 “第一书记”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34页 |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1-24页 |
2.2.2 领导力理论 | 第24-26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29页 |
2.2.4 示范效应理论 | 第29-31页 |
2.2.5 人本发展理论 | 第31-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3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的执行情况 | 第35-46页 |
3.1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的提出背景与发展 | 第35-39页 |
3.1.1 山东省“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35-36页 |
3.1.2 济南市“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36-38页 |
3.1.3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38-39页 |
3.2 济阳县“第一书记”的选派与任职 | 第39-40页 |
3.3 济阳县“第一书记”的培训与考核 | 第40-44页 |
3.3.1 济阳县“第一书记”的培训 | 第40-41页 |
3.3.2 济阳县“第一书记”的考核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4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绩效分析 | 第46-56页 |
4.1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宏观绩效分析 | 第46-50页 |
4.1.1 济阳县“第一书记”对基层党建的带动作用 | 第46-47页 |
4.1.2 济阳县“第一书记”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47-48页 |
4.1.3 济阳县“第一书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48-50页 |
4.2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微观绩效分析 | 第50-55页 |
4.2.1 “第一书记”所驻村村民增收致富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4.2.2 “第一书记”所驻村村民的评价与满意度分析 | 第51-55页 |
4.3 小结 | 第55-56页 |
5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典型案例分析 | 第56-63页 |
5.1 市直部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典型案例分析 | 第56-59页 |
5.1.1 案例Ⅰ:济阳县孙耿镇官庄村“第一书记” | 第56-57页 |
5.1.2 案例Ⅱ:济阳县孙耿镇冯家村“第一书记” | 第57-59页 |
5.2 县直部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典型案例分析 | 第59-62页 |
5.2.1 案例Ⅰ:孙耿镇西郎村“第一书记” | 第59-60页 |
5.2.2 案例Ⅱ:孙耿镇代官屯村“第一书记” | 第60-62页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6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63-67页 |
6.1 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面临的问题 | 第63-64页 |
6.1.1 “第一书记”驻村点较少,下派“第一书记”人员较少 | 第63页 |
6.1.2 各村对口帮扶政策片面化,难以形成政策体系 | 第63-64页 |
6.2 加强济阳县“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政策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 第64-65页 |
6.2.1 增加“第一书记”数量,扩大帮扶面 | 第64-65页 |
6.2.2 系统整合帮扶政策,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 | 第65页 |
6.3 小结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