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2章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 第15-20页 |
2.1 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 | 第15页 |
2.2 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第15-17页 |
2.2.1 收益法 | 第15-16页 |
2.2.2 成本法 | 第16页 |
2.2.3 市场法 | 第16-17页 |
2.3 实物期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17-20页 |
2.3.1 实物期权概述 | 第17-18页 |
2.3.2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18-20页 |
第3章 传媒行业概述与企业价值评估 | 第20-24页 |
3.1 传媒行业的界定 | 第20页 |
3.2 传媒行业的行业特征 | 第20-22页 |
3.2.1 政策依赖型行业 | 第20页 |
3.2.2“长产业链”型行业 | 第20-21页 |
3.2.3 盈利模式的独特性 | 第21页 |
3.2.4 轻资产运营模式 | 第21页 |
3.2.5 产品生命周期的不确定性 | 第21-22页 |
3.3 传媒企业价值评估 | 第22-24页 |
3.3.1 传媒企业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 第22页 |
3.3.2 传媒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4章 传媒企业价值评估方案设计 | 第24-29页 |
4.1 传媒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25页 |
4.1.1 收益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页 |
4.1.2 成本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页 |
4.1.3 市场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页 |
4.1.4 实物期权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24-25页 |
4.2 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4.2.1 价值完整性原则 | 第25页 |
4.2.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25页 |
4.2.3 客观性原则 | 第25-26页 |
4.3 价值评估模型设计 | 第26-29页 |
4.3.1 总价值评估等式 | 第26页 |
4.3.2 企业现有资产的整体价值评估模型(V_1的算法) | 第26-27页 |
4.3.3 企业潜在成长机会的期权价值(V_2的算法) | 第27-29页 |
第5章 光线传媒企业价值评估实例 | 第29-42页 |
5.1 光线传媒相关背景资料 | 第29页 |
5.2 光线传媒现有资产价值的评估 | 第29-38页 |
5.2.1 数据来源与基本假设 | 第29页 |
5.2.2 税后净营业利润预测 | 第29-36页 |
5.2.3 折现率的确定 | 第36-37页 |
5.2.4 企业现有资产价值的确定 | 第37-38页 |
5.3 光线传媒潜在业务获利能力的期权价值评估 | 第38-40页 |
5.3.1 光线传媒的实物期权分析 | 第38页 |
5.3.2 B-S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5.3.3 潜在业务获利能力的期权价值评估过程及结果 | 第39-40页 |
5.4 光线传媒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第40页 |
5.5 评估方案检验 | 第40-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第42-4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