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一、人才的概念 | 第16页 |
二、人才资源配置的概念 | 第16-17页 |
三、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概念 | 第17页 |
第二节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二、人才流动理论 | 第18-19页 |
三、人才市场失灵理论 | 第19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南京市人才工作运行现状对市场化提出的要求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南京市人才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一、南京市人才资源总体情况 | 第21-22页 |
二、南京市人才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南京市人才工作的现状 | 第23-25页 |
一、人才政策的创新活力 | 第23页 |
二、以重点工程集聚高端人才 | 第23-24页 |
三、以服务环境提升人才创业创新的质量效益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南京市人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一、创业人才主体偏少偏小偏弱 | 第25页 |
二、人才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南京市人才资源配置与市场化要求的差距 | 第26-28页 |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 | 第26页 |
二、鼓励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 第26页 |
三、以产业结构为指导的人才资源结构调配机制尚不健全 | 第26-27页 |
四、与市场挂钩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 第27页 |
五、人才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尚不完善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人才资源配置的情况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28-30页 |
一、美国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28页 |
二、英国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28-29页 |
三、德国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29页 |
四、日本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国内经济发达城市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30-31页 |
一、上海市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30页 |
二、深圳市人才资源配置情况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人力资源配置的可借鉴经验 | 第31-33页 |
一、法制监管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 第31页 |
二、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 第31-32页 |
三、现代化手段与人才服务业相结合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南京市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 | 第33-45页 |
第一节 南京市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本思路 | 第33-35页 |
一、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变 | 第33页 |
二、从“人才流动”向“智力流动”转变 | 第33-34页 |
三、从“扩大人才总量”向“优化人才结构”转变 | 第34页 |
四、从“静态成果评价”向“动态效益评价”转变 | 第34页 |
五、南京城市特点与人才战略的关系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顶层设计 | 第35-38页 |
一、分层次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 第35页 |
二、法规政策保障 | 第35-36页 |
三、人才引进策略 | 第36页 |
四、结构性匹配 | 第36页 |
五、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 第36-37页 |
六、评价体系建设 | 第37页 |
七、创业创新支持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发展人才服务业 | 第38-39页 |
一、人才服务业发展规划 | 第38页 |
二、人才服务业的投资与市场化运行 | 第38页 |
三、人才服务聚集区建设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区域人才资源流动共享 | 第39-40页 |
一、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 | 第39页 |
二、人才流动壁垒破除 | 第39页 |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 | 第39-40页 |
第五节 人才市场信息平台优化 | 第40-41页 |
一、人才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优化 | 第40页 |
二、信息管理服务水平优化 | 第40页 |
三、加强信息真实性审查 | 第40-41页 |
第六节 发挥品牌效应 | 第41-42页 |
一、资源展示品牌 | 第41页 |
二、市场诚信品牌 | 第41页 |
三、人才服务品牌 | 第41页 |
四、创业创新品牌 | 第41-42页 |
五、人才开发品牌 | 第42页 |
第七节 政府人才工作的具体措施 | 第42-45页 |
一、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系 | 第42页 |
二、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 | 第42-43页 |
三、加大人才工作专项投入 | 第43页 |
四、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 第43页 |
五、优化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