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其病原的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PRRS 概述 | 第13-16页 |
·PRRS 的历史 | 第13-14页 |
·PRRS 的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PRRS 的诊断研究 | 第15-16页 |
·PRRSV 病原学研究 | 第16-20页 |
·PRRSV 的分类地位及类型 | 第16-17页 |
·PRRSV 形态特征及基本特性 | 第17页 |
·PRRSV 起源的推测 | 第17-18页 |
·PRRSV 的分离培养 | 第18页 |
·PRRSV 的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PRRSV 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9-20页 |
·PRRSV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6页 |
·PRRSV 的基因组结构 | 第20-21页 |
·PRRSV 的分子遗传变异 | 第21-26页 |
试验研究 | 第26-54页 |
第二章 野猪源PRRSV SHAANXI-2 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36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试验病料 | 第26页 |
·细胞、单抗及高免血清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7页 |
·试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7-29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病料的采集及处理 | 第29页 |
·病毒RNA 的提取 | 第29页 |
·RNA 的反转录 | 第29-30页 |
·病毒DNA 的提取 | 第30页 |
·PCR 反应 | 第30页 |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30-31页 |
·病毒分离培养 | 第31页 |
·病毒中和试验 | 第31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31页 |
·TCID_(50) 测定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4页 |
·病料RT-PCR 检测结果 | 第32页 |
·病毒分离结果 | 第32-33页 |
·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 第33页 |
·RT-PCR 鉴定病毒增殖结果 | 第33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33页 |
·TCID_(50) 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野猪源PRRSV SHAANXI-2 株全基因序列测定 | 第36-46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8页 |
·毒株、细胞及菌种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试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7-38页 |
·引物设计 | 第38页 |
·生物学软件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3页 |
·病毒的增殖 | 第38页 |
·病毒RNA 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38页 |
·全基因扩增 | 第38-39页 |
·PCR 产物的胶回收 | 第39-40页 |
·胶回收产物与pMD-18T Vector 连接 | 第40-41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12 法) | 第41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1-42页 |
·菌液PCR 鉴定 | 第42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42页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42-43页 |
·阳性菌液的保存与送测 | 第43页 |
·全基因序列拼接 | 第43页 |
·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全基因各片段PCR 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全基因序列拼接结果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野猪源PRRSV SHAANXI-2 基因组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 第46-54页 |
·材料 | 第46页 |
·PRRSV 核苷酸序列 | 第46页 |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7页 |
·序列比对分析 | 第46页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页 |
·毒力相关氨基酸的比对分析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2页 |
·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 第47-51页 |
·全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