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方制象--从潮汕工夫茶系统探究设计的适应性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1.2 课题价值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3-17页 |
1.4.1 潮汕工夫茶 | 第13-14页 |
1.4.2 潮汕工夫茶设计系统 | 第14页 |
1.4.3 设计适应性 | 第14-17页 |
(1) 稳定性 | 第15页 |
(2) 变化与适应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潮汕工夫茶系统设计中的稳定性因素 | 第17-29页 |
2.1 瀹饮法-传统品饮方式继承 | 第17-19页 |
2.2 功能决定形式-茶器设计原则 | 第19-27页 |
2.2.1 组合方式的形成-茶壶与茶杯 | 第20-22页 |
2.2.2 作为饮流器-形制 | 第22-24页 |
2.2.3 与知觉的联系-材质 | 第24-27页 |
2.3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潮汕工夫茶系统的适应性设计 | 第29-40页 |
3.1 外部环境-变化因素的产生 | 第29-31页 |
3.1.1 节奏与日常生活 | 第29-30页 |
3.1.2 消费文化与多样性需求 | 第30页 |
3.1.3 地域性经济与文化发展 | 第30-31页 |
3.2 内部因素对变化的应对-设计适应性探究 | 第31-39页 |
3.2.1 “精饮法”的产物-器物尺度和组合 | 第32-33页 |
3.2.2 作为日常的品饮载体-茶器多样性设计 | 第33-36页 |
3.2.3 作为社交媒介-程式与“礼法” | 第36-39页 |
(1) “人”与“物”的相互适应-程式设计 | 第36-37页 |
(2) 文化的作用力-“礼法”的生成 | 第37-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潮汕工夫茶系统的设计适应性特征探究 | 第40-43页 |
4.1 以稳定性为前提-适应性设计的基础 | 第40页 |
4.2 “应时而动”-适应性设计的态度 | 第40-41页 |
4.3 “随方制象”-设计适应性创新的方式探索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