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二) 关于立德树人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三) 关于立德树人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二) 案例研究法 | 第21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2页 |
(二)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着眼点创新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 第23-33页 |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23-25页 |
(一)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呼唤 | 第23-24页 |
(二)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 第24页 |
(三) “大学之道”的本质诉求 | 第24-25页 |
(四) 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然需求 | 第25页 |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 第25-28页 |
(一) 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 第25-26页 |
(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6-27页 |
(三) 切实关注道德素质教育 | 第27-28页 |
(四) 力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28页 |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 第28-33页 |
(一) 主体性 | 第28-29页 |
(二) 方向性 | 第29-30页 |
(三) 多端性 | 第30-31页 |
(四) 创新性 | 第31-33页 |
第二章 N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 | 第33-61页 |
一、N大学的发展概况 | 第33页 |
二、N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 | 第33-44页 |
(一) 精神文化建设 | 第33-36页 |
(二) 环境文化建设 | 第36-38页 |
(三) 社团文化建设 | 第38-40页 |
(四) 网络文化建设 | 第40-41页 |
(五) 教学文化建设 | 第41-44页 |
三、关于N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 | 第44-57页 |
(一) 关于调查问卷的说明 | 第44-46页 |
(二) 问卷结果简况 | 第46-57页 |
四、N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经验 | 第57-61页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二) 取得的经验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 第61-80页 |
一、树立价值导向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第61-65页 |
(一) 明确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 第61-62页 |
(二) 大力巩固大学校园的主流思想 | 第62-63页 |
(三) 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63-64页 |
(四) 切实加强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 | 第64-65页 |
二、开发物型课程 推进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 第65-69页 |
(一) 明确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内涵 | 第65-66页 |
(二) 强化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 第66-67页 |
(三) 亮化大学校园人文景观建设 | 第67-68页 |
(四) 创设大学物型课程文化建设 | 第68-69页 |
三、提升社团品味 开展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 第69-71页 |
(一) 明确大学校园社团文化功能 | 第69-70页 |
(二) 促成社团文化活动的精品化 | 第70页 |
(三) 通过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70-71页 |
(四) 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第71页 |
四、把握微时代 强化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 第71-75页 |
(一) 明确微时代中微文化的内涵 | 第72页 |
(二) 促进大学生网络关注点的转变 | 第72-73页 |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网络活动 | 第73-74页 |
(四) 着力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第74-75页 |
五、加强师生交流 促进大学教学文化建设 | 第75-80页 |
(一) 明确大学教学文化的深刻内涵 | 第75-76页 |
(二) 立德先立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 第76-77页 |
(三) 促进高校师生交流文化的建设 | 第77-78页 |
(四) 充分发挥大学教学文化教育性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