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龙岩市竹贯古村传统聚落形态及其保护规划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对象第9-11页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第11页
        1.2.1 研究范围第11页
        1.2.2 研究目的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现实意义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页
        1.4.2 理论框架第13-15页
第二章 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综述第15-30页
    2.1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概况第15-20页
        2.1.1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历程第15-18页
        2.1.2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理论第18-20页
        2.1.3 国外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评价第20页
    2.2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概况第20-25页
        2.2.1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历程第20-22页
        2.2.2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理论第22-25页
        2.2.3 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评价第25页
    2.3 福建省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概况第25-27页
        2.3.1 福建省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理论第26页
        2.3.2 福建省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第26-27页
    2.4 相关概念第27-28页
        2.4.1 聚落与传统聚落第27-28页
        2.4.2 形态与聚落形态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竹贯村自然人文特征第30-39页
    3.1 自然条件第30-31页
        3.1.1 地理位置第30-31页
        3.1.2 气候条件第31页
    3.2 历史沿革第31-32页
        3.2.1 历史背景第31-32页
        3.2.2 建制沿革第32页
    3.3 文化传承第32-36页
        3.3.1 民俗文化第33-34页
        3.3.2 红色文化第34-35页
        3.3.3 民间信仰第35-36页
    3.4 社会经济第36-38页
        3.4.1 农业经济第37页
        3.4.2 手工业经济第37页
        3.4.3 商品经济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竹贯村传统聚落形态特征第39-62页
    4.1 环境要素第39-41页
        4.1.1 山峦第39-40页
        4.1.2 河流第40页
        4.1.3 稻田第40-41页
    4.2 总体布局第41-45页
        4.2.1 风水选址、因地制宜第41-43页
        4.2.2 聚族而居、内部均质第43-44页
        4.2.3 商贾小街、景致错落第44-45页
    4.3 街巷空间第45-55页
        4.3.1 空间界面第45-50页
        4.3.2 尺度比例第50-52页
        4.3.3 空间节点第52-55页
    4.4 组团肌理第55-61页
        4.4.1 面肌理第55-58页
        4.4.2 线肌理第58-59页
        4.4.3 点肌理第59-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竹贯村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第62-81页
    5.1 民居建筑第62-68页
        5.1.1 平面布局第62-64页
        5.1.2 空间组合第64-66页
        5.1.3 外部形态第66-68页
    5.2 祠堂建筑第68-72页
        5.2.1 平面布局第68-70页
        5.2.2 空间组合第70-71页
        5.2.3 外部形态第71-72页
    5.3 庙宇建筑第72-77页
        5.3.1 平面布局第73-74页
        5.3.2 空间组合第74-75页
        5.3.3 外部形态第75-77页
    5.4 廊桥建筑第77-80页
        5.4.1 廊桥类型第77-78页
        5.4.2 构造形态第78-79页
        5.4.3 文化内涵第79-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竹贯村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第81-98页
    6.1 聚落空间格局保护第81-86页
        6.1.1 聚落总体形态控制保护第81-84页
        6.1.2 聚落街巷空间保护规划第84-86页
    6.2 聚落传统风貌保护第86-90页
        6.2.1 聚落分区保护第87-88页
        6.2.2 建筑分类保护第88-90页
    6.3 景观节点构筑保护第90-93页
        6.3.1 景观节点的构筑第91-92页
        6.3.2 景观节点的保护第92-93页
    6.4 传统村落发展规划第93-97页
        6.4.1 历史格局保护与现代发展并重第94-96页
        6.4.2 传统农耕生产与旅游产业并举第96-97页
    6.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七章 结语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个人简介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粘结性能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一般系统论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