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系统论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4 文章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文章结构 | 第14-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启示及概念界定 | 第17-30页 |
2.1 一般系统论 | 第17-18页 |
2.1.1 系统的产生与内涵 | 第17页 |
2.1.2 一般系统论的特性 | 第17-18页 |
2.2 城市空间 | 第18-20页 |
2.2.1 要素构成 | 第18-19页 |
2.2.2 城市肌理结构 | 第19-20页 |
2.3 城市空间形态 | 第20-24页 |
2.3.1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3.2 城市空间形态的模式 | 第22-24页 |
2.4 城市地域差异与空间集散 | 第24-25页 |
2.4.1 城市地域性差异 | 第24页 |
2.4.2 城市空间的集散 | 第24-25页 |
2.5 城市发展的动力 | 第25-27页 |
2.5.1 驱动力 | 第25-26页 |
2.5.2 城镇化过程 | 第26-27页 |
2.6 人居环境科学 | 第27-28页 |
2.6.1 人居环境内涵 | 第27-28页 |
2.6.2 理想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第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驱动机制的系统化研究构建 | 第30-46页 |
3.1 一般系统论研究方法构建 | 第30-31页 |
3.1.1 一般系统论的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1.2 研究方法框架构建 | 第30-31页 |
3.2 城市空间及形态的系统构建 | 第31-35页 |
3.2.1 城市空间系统构成 | 第31-33页 |
3.2.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法构建 | 第33-35页 |
3.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驱动机制的系统构建 | 第35-42页 |
3.3.1 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 第35-40页 |
3.3.2 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力 | 第40-42页 |
3.4 驱动机制的系统构成 | 第42-45页 |
3.4.1 驱动机制的内在部分 | 第43-44页 |
3.4.2 驱动机制的外在部分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内在驱动机制构成与分析 | 第46-65页 |
4.1 自然条件塑造 | 第46-53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46-49页 |
4.1.2 自然资源 | 第49-51页 |
4.1.3 生态环境 | 第51-52页 |
4.1.4 地理区位 | 第52-53页 |
4.2 社会经济发展填充 | 第53-60页 |
4.2.1 历史沿革 | 第54-56页 |
4.2.2 主导产业 | 第56-57页 |
4.2.3 土地开发建设 | 第57-58页 |
4.2.4 交通能力 | 第58-60页 |
4.3 人口结构支撑 | 第60-62页 |
4.3.1 人口素质 | 第60页 |
4.3.2 年龄结构 | 第60-62页 |
4.4 公众参与完善 | 第62-64页 |
4.4.1 公众的权益 | 第62-63页 |
4.4.2 社会组织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外在驱动机制的构成与分析 | 第65-75页 |
5.1 区域职能划分 | 第65-66页 |
5.2 不可预期事件 | 第66-69页 |
5.2.1 承担临时功能 | 第66-68页 |
5.2.2 突发自然灾害 | 第68-69页 |
5.3 城市管理 | 第69-72页 |
5.3.1 政策指引 | 第69-70页 |
5.3.2 城市规划 | 第70-71页 |
5.3.3 行政管理 | 第71-72页 |
5.4 新技术推动 | 第72-73页 |
5.4.1 生产技术 | 第72-73页 |
5.4.2 科学研究 | 第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信息及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