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防水、防潮材料,嵌缝、密封材料论文

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粘结性能及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4页
    1.2 加固材料与基体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相关研究第14-17页
        1.2.1 新旧材料粘结性能及机理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粘结强度主要影响因素第15-17页
        1.2.3 粘结强度主要测试方法第17页
    1.3 纤维水泥加固砂浆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1.3.1 纤维硅酸盐水泥加固砂浆相关研究第18-19页
        1.3.2 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相关研究第19页
    1.4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9-20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20页
        1.5.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第22-45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试验原材料第22-32页
        2.2.1 氧化镁第22-24页
            2.2.1.1 氧化镁的制备第22-23页
            2.2.1.2 氧化镁活性及煅烧前后对比第23-24页
        2.2.2 磷酸二氢钾第24页
        2.2.3 聚乙烯醇纤维(PVA)第24-25页
        2.2.4 聚丙烯纤维(PP)第25-26页
        2.2.5 玻璃纤维第26-27页
        2.2.6 水泥第27-28页
        2.2.7 粉煤灰第28-30页
        2.2.8 硅灰第30-31页
        2.2.9 粗骨料第31页
        2.2.10 细骨料第31-32页
        2.2.11 试验用水第32页
    2.3 试件制备第32-36页
        2.3.1 试件制备步骤第33-36页
            2.3.1.1 强度试件第33页
            2.3.1.2 粘结强度试件第33-35页
            2.3.1.3 双面剪切试件第35-36页
            2.3.1.4 弹性模量试件第36页
        2.3.2 试件的养护第36页
    2.4 试验方法第36-44页
        2.4.1 砂浆流动度试验方法第36-37页
        2.4.2 弹性模量试验方法第37-38页
        2.4.3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第38页
        2.4.4 耐水性试验方法第38-39页
        2.4.5 粘结强度试验方法第39页
        2.4.6 双面剪切试验方法第39-40页
        2.4.7 细、微观试验测试方法第40-44页
            2.4.7.1 孔结构分析第40-41页
            2.4.7.2 XRD分析第41-42页
            2.4.7.3 SEM分析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纤维优选及基准配合比正交试验研究第45-70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试验方法第45-46页
    3.3 PVA纤维、PP纤维、玻璃纤维的优选第46-55页
        3.3.1 纤维优选试验方案及配合比第46-47页
        3.3.2 纤维优选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7-55页
            3.3.2.1 三种纤维砂浆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第47-48页
            3.3.2.2 三种不同纤维对砂浆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及分析第48-52页
            3.3.2.3 三种不同纤维与基体界面的SEM分析第52-55页
    3.4 基准配合比正交试验方案第55-57页
        3.4.1 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的确定第55-56页
        3.4.2 正交试验安排与结果第56-57页
    3.5 基准配合比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7-68页
        3.5.1 流动度试验影响因素分析第57-60页
            3.5.1.1 W/C对FMPM流动度的影响第58-59页
            3.5.1.2 纤维掺量对FMPM流动度的影响第59页
            3.5.1.3 P/M对FMPM流动度的影响第59-60页
        3.5.2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0-62页
            3.5.2.1 P/M对FMPM抗压强度的影响第60-61页
            3.5.2.2 W/C对FMPM抗压强度的影响第61-62页
            3.5.2.3 S/C对FMPM抗压强度的影响第62页
        3.5.3 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2-65页
            3.5.3.1 P/M对FMPM抗折强度的影响第63-64页
            3.5.3.2 W/C对FMPM抗折强度的影响第64页
            3.5.3.3 S/C对FMPM抗折强度的影响第64-65页
        3.5.4 粘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5-68页
            3.5.4.1 P/M对FMPM粘结强度的影响第66页
            3.5.4.2 W/C对FMPM粘结强度的影响第66-67页
            3.5.4.3 纤维长度对FMPM粘结强度的影响第67-68页
    3.6 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基准配合比的确定第68页
    3.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掺合料对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的性能优化试验及分析第70-98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试验方法第70页
    4.3 掺合料对FMPM的性能优化试验设计第70-71页
    4.4 宏观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1-87页
        4.4.1 掺合料对FMPM基本性能的影响及分析第71-78页
            4.4.1.1 掺合料对FMPM流动度的影响及分析第72-73页
            4.4.1.2 掺合料对FMPM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分析第73-76页
            4.4.1.3 掺合料对FMPM粘结强度的影响及分析第76-78页
        4.4.2 FMPM弹性模量的优化提升第78-82页
            4.4.2.1 单掺硅灰对FMPM弹性模量的影响作用第80页
            4.4.2.2 单掺粉煤灰对FMPM弹性模量的影响作用第80-81页
            4.4.2.3 双掺硅灰、粉煤灰对FMPM弹性模量的影响作用第81-82页
        4.4.3 FMPM耐水性能改善研究第82-87页
            4.4.3.1 单掺硅灰对FMPM耐水性能的改善效果第82-84页
            4.4.3.2 单掺粉煤灰对FMPM耐水性能的改善效果第84-85页
            4.4.3.3 双掺硅灰、粉煤灰对FMPM耐水性能的改善效果第85-87页
    4.5 掺合料对FMPM性能优化微观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7-95页
        4.5.1 孔结构分析第87-89页
        4.5.2 XRD分析第89-92页
        4.5.3 SEM分析第92-95页
    4.6 优化配合比确定第95-96页
    4.7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优化配合比与混凝土的双面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8-111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试验方案第98-99页
        5.2.1 试验方法第98页
        5.2.2 双面剪切试验准备第98-99页
    5.3 优化配合比与混凝土双面剪切试验设计第99-100页
    5.4 两种纤维砂浆与混凝土双面剪切试验结果第100-102页
    5.5 FMPM与混凝土双面剪切试验现象第102-104页
    5.6 两种砂浆与混凝土的双面剪切性能对比分析第104-107页
    5.7 两种砂浆与混凝土粘结破坏面SEM对比分析第107-110页
    5.8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六章 纤维磷酸钾镁水泥加固砂浆粘结机理分析第111-126页
    6.1 引言第111页
    6.2 配合比因素对FMPM粘结机理的影响第111-121页
        6.2.1 P/M对FMPM粘结机理的影响第111-114页
        6.2.2 单掺硅灰对FMPM粘结机理的影响第114-116页
        6.2.3 单掺粉煤灰对FMPM粘结机理的影响第116-118页
        6.2.4 双掺硅灰、粉煤灰对FMPM粘结机理的影响第118-119页
        6.2.5 纤维因素对FMPM粘结性能的影响机理第119-121页
    6.3 相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下FMPM、普通砂浆粘结机理区别第121-123页
    6.4 相同界面粗糙度下FMPM、普通砂浆粘结机理区别第123-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结论第126-128页
    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邻隔震建筑风致振动碰撞研究
下一篇:龙岩市竹贯古村传统聚落形态及其保护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