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域下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的思考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言第9-22页
    (一)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2页
        1、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8页
        1、国外关于德育考试的研究第12-14页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4-18页
    (三)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第18-22页
        1、研究思路第18-19页
        2、研究方法第19-21页
        3、创新点第21-22页
一、“基础课”考试的相关概述第22-32页
    (一) “基础课”考试的相关概念第22-24页
        1、“基础课”的概念第22页
        2、“基础课”考试的概念第22-23页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第23页
        4、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第23-24页
        5、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第24页
    (二) “基础课”考试的性质和应具备的特点第24-28页
        1、“基础课”考试的性质第25-26页
        2、“基础课”考试应具备的特点第26-28页
    (三) “基础课”考试的功能第28-32页
        1、导向功能第28-29页
        2、激励功能第29-30页
        3、评估功能第30-31页
        4、诊断功能第31-32页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关概述第32-41页
    (一)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观点第32-33页
        1、代表人物及观点第32-33页
        2、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支撑的缘由第33页
    (二)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关概述第33-39页
        1、“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归属问题第33-35页
        2、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5-39页
    (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基础课”的内在关联第39-41页
        1、具有相同的教育本质第39页
        2、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丰富了“基础课”的考试方式第39-40页
        3、两者都关注现实问题第40页
        4、两者具有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第40-41页
三、探析“基础课”考试存在的局限性及考试应贯彻的原则第41-54页
    (一) “基础课”考试存在的局限性第42-50页
        1、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42-43页
        2、有的考试内容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第43-46页
        3、考试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46-47页
        4、缺乏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第47-48页
        5、重考试结果、轻考试过程,是一种“静态”考试第48-49页
        6、考试成绩的构成不够合理第49-50页
    (二) 当前“基础课”考试应该贯彻的原则第50-54页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第51-52页
        2、知行统一的原则第52页
        3、坚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第52-53页
        4、科学性原则第53页
        5、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第53-54页
四、借鉴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相应对策第54-71页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第55-57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的内涵第55页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的目的第55-57页
    (二) 增强考试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第57-59页
        1、教考分离第57-58页
        2、增强内容结构的合理性第58-59页
    (三) 考试方式的多样性第59-64页
        1、理论知识的考试方式与行为实践的考试方式第59-62页
        2、“基础课”期末考试方式的选择第62-63页
        3、把握好“基础课”的考试频率第63-64页
    (四)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第64-67页
        1、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第64-66页
        2、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第66-67页
    (五) 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试第67-68页
        1、动态考试的意义第67页
        2、如何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试第67-68页
    (六) 成绩评定要多维度第68-71页
        1、成绩评定多维度的原因第68页
        2、成绩评定多维度的操作步骤第68-71页
结语第71-72页
附录第72-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下一篇:技术享乐主义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