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性强制措施诉讼构造新论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跳出文本解释的藩篱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法律监督无权实体处分 | 第12-21页 |
| 一、法律监督权的初探 | 第13-15页 |
| (一)法律监督的书面诠释 | 第13-14页 |
| (二)法律监督权行使批捕权能的传承 | 第14-15页 |
| 二、法律监督权的属性界定——四重维度的考量 | 第15-18页 |
| (一)规范权力的考量 | 第15-16页 |
| (二)监督方式的考量 | 第16-17页 |
| (三)法律文本的考量 | 第17页 |
| (四)国际公约的考量 | 第17-18页 |
| 三、实体处分是司法裁判的权能 | 第18-20页 |
| (一)司法权能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 (二)主体行为与主体性质的两分 | 第19页 |
| (三)浅谈羁押的实体处分性 | 第19-20页 |
| 四、结论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审前羁押是一种实体处分 | 第21-30页 |
| 一、羁押的本质属性:对人身自由的实体处分 | 第21-23页 |
| (一)强制措施的定位 | 第21-22页 |
| (二)羁押的定位 | 第22-23页 |
| 二、我国现实中异化的羁押 | 第23-24页 |
| (一)羁押异化的法律文本解读 | 第23-24页 |
| (二)异化成型的现实映射 | 第24页 |
| 三、四方维度下对现实羁押的审视 | 第24-28页 |
| (一)以看守所与监狱的比较为视角 | 第24-26页 |
| (二)以看守羁押与逮捕必要性情形比较为视角 | 第26页 |
| (三)以羁押时限为视角 | 第26-27页 |
| (四)以讯问时间规定及基本权利保障缺失为视角 | 第27-28页 |
| 四、结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理应废除 | 第30-38页 |
|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文本分析 | 第30-32页 |
|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内在剖析 | 第32-35页 |
| (一)从羁押性的分析 | 第33页 |
| (二)从无罪推定理念的分析 | 第33-34页 |
| (三)从违宪角度的分析 | 第34页 |
| (四)从自身内在缺陷的分析 | 第34-35页 |
| 三、配套措施的缺位 | 第35-37页 |
| (一)“被架空”的通知制度 | 第35页 |
| (二)辩护权保障的落空 | 第35页 |
| (三)“居所”规定的混论 | 第35-36页 |
| (四)检察监督的羸弱 | 第36-37页 |
| 四、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构建逮捕与羁押两分的诉讼构造 | 第38-52页 |
| 一、我国实践的考量与域外经验的反思 | 第39-42页 |
| (一)我国实践的考量 | 第39页 |
| (二)比较法视域的考察 | 第39-42页 |
| (三)域外经验借鉴的理念指导 | 第42页 |
| 二、本土化诉讼构造的文本考量 | 第42-44页 |
| (一)宪法视角的考量 | 第42-43页 |
| (二)刑事诉讼法视角的考量 | 第43-44页 |
| (三)司法改革视角的考量 | 第44页 |
| 三、羁押性强制措施诉讼构造的构建 | 第44-51页 |
| (一)刑事拘留制度的重构 | 第45-47页 |
| (二)羁押制度的重构 | 第47-51页 |
| 四、余论:非羁押转羁押的构想 | 第51-52页 |
| 结语 构造中的正义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