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8-11页 |
| 1.3.1 空间界定 | 第8-9页 |
| 1.3.2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1.3.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4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1 国外研究状况概述 | 第11页 |
| 1.4.2 国内研究状况概述 | 第11-13页 |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6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 1.7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2章 北京大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现状调研与设计伦理问题 | 第16-40页 |
| 2.1 北京大型商业建筑的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 2.2 北京大型商业建筑案例分析 | 第19-23页 |
| 2.2.1 案例选择 | 第19-20页 |
| 2.2.2 公共空间组合形式 | 第20-23页 |
| 2.3 西单大悦城 | 第23-28页 |
| 2.3.1 项目概况 | 第23-24页 |
| 2.3.2 设计伦理问题 | 第24-28页 |
| 2.4 东方新天地 | 第28-32页 |
| 2.4.1 项目概况 | 第28-29页 |
| 2.4.2 设计伦理问题 | 第29-32页 |
| 2.5 金源新燕莎 | 第32-35页 |
| 2.5.1 项目概况 | 第32-33页 |
| 2.5.2 设计伦理问题 | 第33-35页 |
| 2.6 案例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 2.6.1 空间组合形式 | 第36-38页 |
| 2.6.2 设计伦理问题 | 第38-39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北京大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伦理原则 | 第40-52页 |
| 3.1 安全性原则 | 第40-43页 |
| 3.1.1 空间尺度 | 第40-41页 |
| 3.1.2 心理依托 | 第41-42页 |
| 3.1.3 光环境 | 第42-43页 |
| 3.2 公平性原则 | 第43-44页 |
| 3.2.1 服务对象 | 第43-44页 |
| 3.2.2 年龄分布 | 第44页 |
| 3.3 人性化原则 | 第44-48页 |
| 3.3.1 功能性设计 | 第45页 |
| 3.3.2 无障碍设计 | 第45-47页 |
| 3.3.3 为女性设计 | 第47-48页 |
| 3.4 生态性原则 | 第48-51页 |
| 3.4.1 绿色设计 | 第48-49页 |
| 3.4.2 空间·人·生态 | 第49-5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北京大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伦理对策 | 第52-62页 |
| 4.1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规范制定建议 | 第52-53页 |
| 4.2 商业建筑伦理建设的制度化层面建议 | 第53-57页 |
| 4.2.1 建筑师的职业伦理 | 第54-57页 |
| 4.2.2 建筑的经营与管理 | 第57页 |
| 4.3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营造的具体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 4.3.1 设计伦理观念创新转变 | 第57-60页 |
| 4.3.2 注重空间性别意识 | 第60-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图片索引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