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9-11页 |
1.2.1 工业遗产 | 第9-10页 |
1.2.2 创意产业园 | 第10页 |
1.2.3 外围护墙体 | 第10页 |
1.2.4 再利用 | 第10页 |
1.2.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相关理论支持 | 第11-15页 |
1.3.1 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保护再利用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外围护墙体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中现存问题与调查分析 | 第17-26页 |
2.1 实地调研 | 第17-19页 |
2.1.1 调研 1:北京大山子联合艺术区 | 第17-18页 |
2.1.2 调研 2:上海田子坊艺术区 | 第18-19页 |
2.2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问题分析 | 第19-21页 |
2.3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2.3.1 功能形式因素 | 第21-23页 |
2.3.2 人文社会因素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的特点与理论基础 | 第26-41页 |
3.1 工业建筑遗产外围护墙体的再利用价值 | 第26-28页 |
3.1.1 历史价值 | 第26页 |
3.1.2 文化价值 | 第26-27页 |
3.1.3 社会价值 | 第27页 |
3.1.4 经济价值 | 第27页 |
3.1.5 艺术价值 | 第27-28页 |
3.2 外围护墙体的主体构成要素及与再利用的关系 | 第28-39页 |
3.2.1 外围护墙体的主体构成要素 | 第28页 |
3.2.2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的关系 | 第28-39页 |
3.3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理论依据 | 第39-40页 |
3.3.1“织补”理论 | 第39-40页 |
3.3.2 同质与异质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外围护墙体再利用设计 | 第41-64页 |
4.1 外围护墙体的再利用设计策略 | 第41-42页 |
4.1.1 以外围护墙体延续性为导向 | 第41页 |
4.1.2 以外围护墙体更新为导向 | 第41页 |
4.1.3 以外围护墙体重构为导向 | 第41-42页 |
4.2 外围护墙体要素再利用技术措施 | 第42-53页 |
4.2.1 外墙面再利用设计 | 第42-47页 |
4.2.2 门窗再利用设计 | 第47-49页 |
4.2.3 饰面材料再利用设计 | 第49-51页 |
4.2.4 墙面附属物再利用设计 | 第51-53页 |
4.3 外围护墙体的环境整合设计 | 第53-63页 |
4.3.1 与城市环境整合设计 | 第54-56页 |
4.3.2 与厂区环境整合设计 | 第56-61页 |
4.3.3 与建筑内环境整合设计 | 第61-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设计实践——以北京第二热电厂项目为例 | 第64-80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4-67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64页 |
5.1.2 项目价值挖掘 | 第64-66页 |
5.1.3 现状问题和改善目标 | 第66-67页 |
5.2 外围护墙体的环境整合设计 | 第67-78页 |
5.2.1 与城市环境的整合设计 | 第67-69页 |
5.2.2 与厂区环境整合设计 | 第69-73页 |
5.2.3 与建筑内环境整合设计 | 第73-78页 |
5.3 经验和结论 | 第78-79页 |
5.3.1 历史记忆的延续 | 第78页 |
5.3.2 旧建筑的再利用 | 第78-79页 |
5.3.3 外部空间的营造 | 第79页 |
5.3.4 问题和不足 | 第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