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结构及内容 | 第14页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就业理论 | 第15-26页 |
2.1 就业与失业的定义 | 第15页 |
2.2 西方世界的主要就业理论 | 第15-23页 |
2.2.1 传统的就业理论 | 第16-18页 |
2.2.2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第18-20页 |
2.2.3 现代就业理论 | 第20-23页 |
2.3 影响就业变动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3.1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23-24页 |
2.3.2 库兹涅茨法则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6-31页 |
3.1 国外对经济结构与就业影响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3.2 国内对经济结构与就业影响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29-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 第31-42页 |
4.1 山西省就业总量的历史演变 | 第31-34页 |
4.1.1 就业总量历史演变分析 | 第31-32页 |
4.1.2 三次产业分别对山西省就业总量的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4.2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 第34-37页 |
4.2.1 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 第34-37页 |
4.2.2 山西省就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 第37页 |
4.3 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7-41页 |
4.3.1 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2 山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38-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 第42-51页 |
5.1 山西省就业总量的历史演变 | 第42-45页 |
5.1.1 就业总量的历史演变分析 | 第42-43页 |
5.1.2 分所有制企业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5.2 山西省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 第45-47页 |
5.3 山西省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5.3.1 模型与数据的选取 | 第47-48页 |
5.3.2 模型设定 | 第48页 |
5.3.3 分不同性质企业对就业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4 结论 | 第49-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促进山西省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 第51-59页 |
6.1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需求 | 第51-53页 |
6.1.1 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 | 第51-52页 |
6.1.2 促进工业发展多元化,引导就业有序转移 | 第52-53页 |
6.1.3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深挖其就业吸纳潜力 | 第53页 |
6.2 重点发展私营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 第53-55页 |
6.2.1 完善产权保护的法制体系 | 第54页 |
6.2.2 增加私营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 | 第54-55页 |
6.3 针对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6.3.1 建立统一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流动 | 第55-56页 |
6.3.2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56页 |
6.3.3 提高劳动者个人素质 | 第56-58页 |
6.3.4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1、结论 | 第59页 |
2、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