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2.1 工伤损害赔偿概述 | 第16-17页 |
2.1.1 工伤损害赔偿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工伤损害赔偿的性质 | 第16-17页 |
2.2 劳务派遣中的工伤损害赔偿界定 | 第17-20页 |
2.2.1 劳务派遣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2.2.2 劳务派遣中三方法律关系分析 | 第18-20页 |
2.2.3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的特殊性 | 第20页 |
2.3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理论 | 第20-23页 |
2.3.1 双重劳动关系 | 第20-21页 |
2.3.2 共同雇主理论 | 第21-23页 |
3 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制及缺失 | 第23-33页 |
3.1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23-26页 |
3.1.1 关于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 第23-24页 |
3.1.2 关于工伤保险责任承担方式 | 第24-26页 |
3.2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制 | 第26-29页 |
3.2.1 《劳动合同法》的连带责任制度 | 第26-27页 |
3.2.2 《工伤保险条例》的工伤待遇制度 | 第27页 |
3.2.3 《社会保险法》的先行支付制度 | 第27-28页 |
3.2.4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异地派遣工伤保险制度 | 第28-29页 |
3.3 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法律规制的缺失 | 第29-33页 |
3.3.1 劳务派遣中连带责任划分不清 | 第29-30页 |
3.3.2 工伤待遇的立法不统一 | 第30-31页 |
3.3.3 先行支付制度强制性不足 | 第31-32页 |
3.3.4 异地劳务派遣中工伤保险规定不明确 | 第32-33页 |
4 国外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立法实践及启示 | 第33-39页 |
4.1 国外立法实践 | 第33-36页 |
4.1.1 美国共同雇主理论 | 第33-34页 |
4.1.2 加拿大公共工伤保险模式 | 第34-35页 |
4.1.3 日本强制工伤保险责任 | 第35-36页 |
4.2 国外立法实践的启示 | 第36-39页 |
4.2.1 建立共同雇主下的责任分担机制 | 第36-37页 |
4.2.2 细化强制工伤保险中的工伤待遇标准 | 第37-38页 |
4.2.3 完善集体责任下的先行支付 | 第38-39页 |
5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的建议 | 第39-45页 |
5.1 健全劳务派遣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相关立法 | 第39-42页 |
5.1.1 确立《劳动合同法》中的具体责任分担规则 | 第39-40页 |
5.1.2 细化《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内容 | 第40-41页 |
5.1.3 明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异地工伤保险制度 | 第41-42页 |
5.2 强化劳务派遣中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的司法规制措施 | 第42-44页 |
5.2.1 大力推行工伤损害赔偿先行支付制度 | 第42-43页 |
5.2.2 切实加强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作用 | 第43-44页 |
5.3 加强和培养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责任意识 | 第44-45页 |
5.3.1 提高劳务派遣单位自律能力 | 第44页 |
5.3.2 提高用工单位的保护意识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