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化学论文

基于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的教学实践研究--以鲁科版《化学Ⅰ》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4-18页
    1.1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性第14-15页
        1.1.1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促进社会发展第14-15页
        1.1.2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第15页
        1.1.3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第15页
    1.2 化学课程必修《化学Ⅰ》的重要性第15-16页
    1.3 《化学Ⅰ》教学中构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性第16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第16-18页
        1.4.1 研究的目的第16-17页
        1.4.2 研究的任务第17-18页
2 化学基本观念的研究综述第18-21页
    2.1 化学基本观念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2.1.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8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2.2 化学基本观念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3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论系统第21-29页
    3.1 化学基本观念涵义和形成过程第21-22页
    3.2 化学基本观念的特征第22-24页
        3.2.1 科学性第22页
        3.2.2 概括性第22页
        3.2.3 稳定性第22-23页
        3.2.4 层次性第23页
        3.2.5 能动性第23-24页
        3.2.6 生成性第24页
    3.3 高中化学基本观念内容构成第24-27页
    3.4 化学基本观念的学习价值第27-29页
        3.4.1 化学基本观念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第27页
        3.4.2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科学的“神经中枢”第27-28页
        3.4.3 化学基本观念是实现知识→能力→科学素养的纽带第28-29页
4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第29-39页
    4.1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分析第29-30页
    4.2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课堂教学原则第30-32页
        4.2.1 制定“观念为本”的教学目标第30-31页
        4.2.2 统筹规划,尽早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第31页
        4.2.3 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第31-32页
        4.2.4 持之以恒,落实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目标第32页
    4.3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课堂教学策略第32-39页
        4.3.1 创设情境,趣味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第32页
        4.3.2 设置问题,驱动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第32-33页
        4.3.3 巧用类比,促进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第33-34页
        4.3.4 强化形象思维,加深化学基本观念理解第34页
        4.3.5 知识结构化,完善化学基本观念第34-35页
        4.3.6 借助实验,充实化学基本观念第35页
        4.3.7 运用四重表征,渗透化学基本观念第35-36页
        4.3.8 重视反思,巩固化学基本观念第36-37页
        4.3.9 拓宽渠道,为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服务第37-39页
5 鲁科版必修《化学Ⅰ》模块分析第39-46页
    5.1 鲁科版必修《化学Ⅰ》课标分析第39-40页
    5.2 鲁科版《化学Ⅰ》的教材分析第40-42页
    5.3 鲁科版必修《化学Ⅰ》中的化学基本观念第42-46页
        5.3.1 鲁科版必修《化学Ⅰ》的内容组织第42页
        5.3.2 鲁科版必修《化学Ⅰ》中的化学基本观念第42-44页
        5.3.3 鲁科版必修《化学Ⅰ》的呈现方式第44-46页
6 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第46-71页
    6.1 研究方案设计第46-47页
        6.1.1 教材内容的选择第46页
        6.1.2 研究对象第46页
        6.1.3 研究过程第46页
        6.1.4 研究方法第46-47页
    6.2 教学实践第47-62页
        6.2.1 教学实施案例一:“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实践第47-55页
        6.2.2 教学实施案例二:“硫的转化”教学实践第55-62页
    6.3 教学效果第62-71页
        6.3.1 关于二氧化硫认识的实践报告第62-66页
        6.3.2 个案访谈第66-69页
        6.3.3 期末教学质量检查统计第69-71页
7 问题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附录第74-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信用评价实证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
下一篇:从高考改革“3+3”模式透视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性